現在這里的和平法會。已舉行幾天了。這是很希有難得的。今天葦舫法師。妙真和尚。趙樸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虛云出來與各位說法。我想趁這個因緣。把念佛與參禪的關系隨便談談。以便給初發心學佛的人作個參考。今天是和平法會念佛壇開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來講的。他很客氣的不講。故由虛云出來與諸位談談。 我們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猶如在苦海中。因此沒有一個人不想脫離苦海的。但脫離生死苦海。便須佛法。佛法的真諦。嚴格的說起來。是無法可說。那有言語文字形相呢。楞嚴經說?!兜醒哉f。都無實義》??墒?。為接引一般各種根機不同的眾生。致有無量的法門。在中國的佛法。有人分出為禪。教。律。凈。與密宗五派。這在老參飽學的人。是無所謂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決無差異的。而在一般初入學佛的人。便發生許多意見。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并且贊彼毀此。有損法化。要知道一個話頭?;蛞痪浞鹛?。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著他的。為什么。因為動靜一如。好比月印千江。處處明顯。無有障礙。障礙者。如天空里的浮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礙。則月雖明而不顯。水雖清而不現。我們修行的人。如果能體解這個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馳求。返照回光。一念無生。了無所得。那有什么名相差別呢。只因無量劫來。妄想執著。習氣深重。以致釋尊說法。有四十九年。談經約三百余會。但這些法門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治療各種眾生不同的貪。瞋。癡。慢等。習氣毛病。若能遠離這些。你即是佛。(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殺盜淫三緣若斷即菩提心《大佛頂首欏嚴經》)哪有眾生的差別呢。古人說?!胺奖阌卸嚅T。歸元無二路?!币彩沁@個道理。 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凈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禪宗。是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唯有迦葉尊者微笑。稱為心心相印。教外別傳。為佛法的命脈。而念佛的凈土。和看經持咒等的法門。都是了生脫死的佛法。有人說。禪宗是頓超的。念佛持咒是漸次的。是的。這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上是無二致的。六祖大師說?!胺o頓漸。見有遲疾?!蔽艺J為佛法的每個法門。皆可修持。你與那一法門相宜。便修持那一法門。且不可贊此毀彼。妄想執著。而最重要的。還是戒律的遵守。近來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嚴守戒律。還說持戒是執著。那種高調。是多么危險。 心地法門的禪宗。自迦葉尊者后。輾轉相傳。從印度傳到中國六祖惠能大師。都稱為正法流傳。盛極一時。律宗以優波離尊者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囑付。要我們末世的眾生。以戒為師。在多尊者后。發揚為五部律。我國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師依曇無德部。制疏奉行。稱為中興律祖。天臺北齊老人。觀龍樹中觀論。發明了心地。杜順老人以華嚴經為主。建立了賢首宗。遠公提倡凈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后。歷代祖師。大都以禪宗宏揚凈土。水乳相融。雖然諸宗紛起。究竟不離拈花命脈。足見禪凈關系的密切了。更可見古人宏揚佛法的婆心了。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剛智等傳入中國。經一行禪師等努力。才發揚光大的。但這些都是佛法。應當互相揚化。不得分別庭戶。自相摧殘。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體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說法。大都拾葉止啼。趙州老人說?!胺鹱治也幌猜??!庇终f?!澳钜痪浞鹛?。漱口三日?!币虼?。有一般不識先人的苦心者。便說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蛘f參禪是空亡外道??傊?。說自己的是。談他人之非。爭論不已。這不僅違背佛祖方便設教的本懷。且給他人以攻擊的機會。妨礙佛教前途的發展。至深且巨。因此。虛云特別提出。希望各位老參及初發心的道友們。再不可這樣下去。如果再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條。須知條條大路通長安的道理。學佛的人。應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等。念佛的人。亦應了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認識自性凈土。舍妄歸真。勿得向外別求。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真理。隨他說禪也好。談凈也好。說東方也去得。說西方也去得。乃至說有也可。說無也可。到這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了義。個性彌陀。唯心凈土。當下即是。那有許多葛藤。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圣解》。如能這般做到。斷除妄想。執著。習氣。即是菩薩。佛祖。否則還是凡夫眾生。 念佛的人。也不應太執著。否則。還成了毒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因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妄想難除。故借這一句佛號。來做個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則妄念自除。凈土自現。何須他求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七中有經文: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云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澳茏≈拱⑻m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復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于今日。輪回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于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大圣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無,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嗔癡。于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F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流水念念生滅。于前后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蛪m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仆。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心如影像。于無常法執為常故。心如幻夢于無我法執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種種功德法故。心如青蠅好穢惡故。心如殺者能害身故。心如敵對常伺過故。心如盜賊竊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戰故。心如飛蛾愛燈色故。心如野鹿逐假聲故。心如群豬樂雜穢故。心如眾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觸故。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于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圣。一切賢圣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于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盤。我樂凈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F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愿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 《入楞伽經》卷第六、法身品第七中有經文: “如來說法依自聲說,不見諸字是有無故,不著名字。大慧,若人執著名字說者,彼人不名善說法者。何以故?法無名字故。大慧,是故我經中說:‘諸佛如來乃至不說一字,不示一名?!我怨??諸法無字,依義無說,依分別說故。大慧,若不說法者,諸佛如來法輪斷滅;法輪滅者,亦無聲聞、緣覺、菩薩;無聲聞、緣覺、菩薩者,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說?大慧,是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著于言說名字。大慧,名字章句非定法故,依眾生心說。 諸佛如來隨眾生信而說諸法,為令遠離心意意識故(不動心)。 不得執著文字音聲,以一切法無文字故。大慧,譬如有人為示人物,以指指示,而彼愚人即執著指,不取因指所示之物?!? 《圓覺經》中有經文: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華”同“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 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愿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睍r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于圓覺不能悟入。愿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弊魇钦Z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睍r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只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凈,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現在這里的和平法會。已舉行幾天了。這是很希有難得的。今天葦舫法師。妙真和尚。趙樸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虛云出來與各位說法。我想趁這個因緣。把念佛與參禪的關系隨便談談。以便給初發心學佛的人作個參考。今天是和平法會念佛壇開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來講的。他很客氣的不講。故由虛云出來與諸位談談。我們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猶如在苦海中。因此沒有一個人不想脫離苦海的。但脫離生死苦海。便須佛法。佛法的真諦。嚴格的說起來。是無法可說。那有言語文字形相呢。楞嚴經說?!兜醒哉f。都無實義》??墒?。為接引一般各種根機不同的眾生。致有無量的法門。在中國的佛法。有人分出為禪。教。律。凈。與密宗五派。這在老參飽學的人。是無所謂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決無差異的。而在一般初入學佛的人。便發生許多意見。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并且贊彼毀此。有損法化。要知道一個話頭?;蛞痪浞鹛?。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著他的。為什么。因為動靜一如。好比月印千江。處處明顯。無有障礙。障礙者。如天空里的浮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礙。則月雖明而不顯。水雖清而不現。我們修行的人。如果能體解這個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馳求。返照回光。一念無生。了無所得。那有什么名相差別呢。只因無量劫來。妄想執著。習氣深重。以致釋尊說法。有四十九年。談經約三百余會。但這些法門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治療各種眾生不同的貪。瞋。癡。慢等。習氣毛病。若能遠離這些。你即是佛。(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殺盜淫三緣若斷即菩提心《大佛頂首欏嚴經》)哪有眾生的差別呢。古人說?!胺奖阌卸嚅T。歸元無二路?!币彩沁@個道理?,F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凈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禪宗。是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唯有迦葉尊者微笑。稱為心心相印。教外別傳。為佛法的命脈。而念佛的凈土。和看經持咒等的法門。都是了生脫死的佛法。有人說。禪宗是頓超的。念佛持咒是漸次的。是的。這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上是無二致的。六祖大師說?!胺o頓漸。見有遲疾?!蔽艺J為佛法的每個法門。皆可修持。你與那一法門相宜。便修持那一法門。且不可贊此毀彼。妄想執著。而最重要的。還是戒律的遵守。近來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嚴守戒律。還說持戒是執著。那種高調。是多么危險。心地法門的禪宗。自迦葉尊者后。輾轉相傳。從印度傳到中國六祖惠能大師。都稱為正法流傳。盛極一時。律宗以優波離尊者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囑付。要我們末世的眾生。以戒為師。在多尊者后。發揚為五部律。我國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師依曇無德部。制疏奉行。稱為中興律祖。天臺北齊老人。觀龍樹中觀論。發明了心地。杜順老人以華嚴經為主。建立了賢首宗。遠公提倡凈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后。歷代祖師。大都以禪宗宏揚凈土。水乳相融。雖然諸宗紛起。究竟不離拈花命脈。足見禪凈關系的密切了。更可見古人宏揚佛法的婆心了。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剛智等傳入中國。經一行禪師等努力。才發揚光大的。但這些都是佛法。應當互相揚化。不得分別庭戶。自相摧殘。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體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說法。大都拾葉止啼。趙州老人說?!胺鹱治也幌猜??!庇终f?!澳钜痪浞鹛?。漱口三日?!币虼?。有一般不識先人的苦心者。便說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蛘f參禪是空亡外道??傊?。說自己的是。談他人之非。爭論不已。這不僅違背佛祖方便設教的本懷。且給他人以攻擊的機會。妨礙佛教前途的發展。至深且巨。因此。虛云特別提出。希望各位老參及初發心的道友們。再不可這樣下去。如果再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條。須知條條大路通長安的道理。學佛的人。應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等。念佛的人。亦應了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認識自性凈土。舍妄歸真。勿得向外別求。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真理。隨他說禪也好。談凈也好。說東方也去得。說西方也去得。乃至說有也可。說無也可。到這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了義。個性彌陀。唯心凈土。當下即是。那有許多葛藤。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圣解》。如能這般做到。斷除妄想。執著。習氣。即是菩薩。佛祖。否則還是凡夫眾生。念佛的人。也不應太執著。否則。還成了毒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因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妄想難除。故借這一句佛號。來做個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則妄念自除。凈土自現。何須他求呢?!洞蟪吮旧牡赜^經》卷第七中有經文:“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云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澳茏≈拱⑻m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復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于今日。輪回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于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大圣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無,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嗔癡。于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F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流水念念生滅。于前后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蛪m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仆。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心如影像。于無常法執為常故。心如幻夢于無我法執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種種功德法故。心如青蠅好穢惡故。心如殺者能害身故。心如敵對常伺過故。心如盜賊竊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戰故。心如飛蛾愛燈色故。心如野鹿逐假聲故。心如群豬樂雜穢故。心如眾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觸故。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于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圣。一切賢圣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于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盤。我樂凈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F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愿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薄度肜阗そ洝肪淼诹?、法身品第七中有經文:“如來說法依自聲說,不見諸字是有無故,不著名字。大慧,若人執著名字說者,彼人不名善說法者。何以故?法無名字故。大慧,是故我經中說:‘諸佛如來乃至不說一字,不示一名?!我怨??諸法無字,依義無說,依分別說故。大慧,若不說法者,諸佛如來法輪斷滅;法輪滅者,亦無聲聞、緣覺、菩薩;無聲聞、緣覺、菩薩者,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說?大慧,是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著于言說名字。大慧,名字章句非定法故,依眾生心說。諸佛如來隨眾生信而說諸法,為令遠離心意意識故(不動心)。不得執著文字音聲,以一切法無文字故。大慧,譬如有人為示人物,以指指示,而彼愚人即執著指,不取因指所示之物?!薄秷A覺經》中有經文:“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華”同“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于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于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吧颇凶?,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凈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凈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睜枙r,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于無明,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于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庇谑?,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凈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于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愿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睍r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吧颇凶?,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吧颇凶?,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吧颇凶?,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睜枙r,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庇谑?,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于圓覺不能悟入。愿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弊魇钦Z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睍r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吧颇凶?,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凈性現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吧颇凶?,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吧颇凶?,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盤,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吧颇凶?,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只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盤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盤,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睜枙r,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為人因何短???以鳳生輕慢人故;為人因何長大,以鳳世恭敬人故;志公禪師亦云:為人長大姝好,恭敬人故,為人短小,輕慢人故。 所以要想增長身高,首先從斷除高慢心做起,諸佛菩薩幫你滿這個長高個子的愿,也是從幫助你斷除高慢,成就謙恭上來做起,就是加持你息除自己的貢高我慢,息除你自高自大,蔑視別人的這種心理,使你變得謙卑恭敬,你才能求到高個子。 一般來講,大家都認為是遺傳的原因,造成了自己的容貌身高,事實上,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心地。心地高慢自大的人,在轉世投身的中陰境界里,由于這種煩惱業力的牽纏就容易和身材矮小的父母感應道交,就容易投生到個子矮小父母的胎中,自然出生以后,自己身材就會矮小。而相反的,心地謙卑恭敬的人,就容易和心地謙卑恭敬的父母感應道交,自然就容易投生到他們的胎中,自然出生以后身材就比較高挑美好。所以,遺傳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不是決定身高的根本原因。 也有的講到營養,其實大家觀察現實生活中,從小就營養豐富的人,不見得一定就長得高;營養不良好的,也不見得就不高。還有講到說是沒有好好鍛煉等等各種說法,都不究竟。所以,決定身高的根本原因還在心地。想要增長身高,對于已經錯過發育年齡的人來說就很難了,大概只能求來世個子高一點;對于還在發育年齡的人來說,就要學會培養顯發自己謙卑恭敬的性德,再配合營養鍛煉,就可以改變增長自己的身高。做父母的,也要學會教育孩子謙卑恭敬,這是從根本上幫助孩子。當然,凡夫之高慢習氣一般都極為嚴重,僅僅用勉強克制這樣子的方法來要求自己,這個還是不徹底,怎么辦呢?我的建議是,大家在誦經誦咒做種種功德后,一般都要做各種回向,請你增加一條,就是回向自己或者孩子息除貢高我慢的煩惱習氣,顯發自己謙卑恭敬的本性。還要回向發愿,愿自己未來生生世世直至菩提,非為化現利生故,所受身相,永離矮小。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為人因何短???以鳳生輕慢人故;為人因何長大,以鳳世恭敬人故;志公禪師亦云:為人長大姝好,恭敬人故,為人短小,輕慢人故。所以要想增長身高,首先從斷除高慢心做起,諸佛菩薩幫你滿這個長高個子的愿,也是從幫助你斷除高慢,成就謙恭上來做起,就是加持你息除自己的貢高我慢,息除你自高自大,蔑視別人的這種心理,使你變得謙卑恭敬,你才能求到高個子。一般來講,大家都認為是遺傳的原因,造成了自己的容貌身高,事實上,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心地。心地高慢自大的人,在轉世投身的中陰境界里,由于這種煩惱業力的牽纏就容易和身材矮小的父母感應道交,就容易投生到個子矮小父母的胎中,自然出生以后,自己身材就會矮小。而相反的,心地謙卑恭敬的人,就容易和心地謙卑恭敬的父母感應道交,自然就容易投生到他們的胎中,自然出生以后身材就比較高挑美好。所以,遺傳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不是決定身高的根本原因。也有的講到營養,其實大家觀察現實生活中,從小就營養豐富的人,不見得一定就長得高;營養不良好的,也不見得就不高。還有講到說是沒有好好鍛煉等等各種說法,都不究竟。所以,決定身高的根本原因還在心地。想要增長身高,對于已經錯過發育年齡的人來說就很難了,大概只能求來世個子高一點;對于還在發育年齡的人來說,就要學會培養顯發自己謙卑恭敬的性德,再配合營養鍛煉,就可以改變增長自己的身高。做父母的,也要學會教育孩子謙卑恭敬,這是從根本上幫助孩子。當然,凡夫之高慢習氣一般都極為嚴重,僅僅用勉強克制這樣子的方法來要求自己,這個還是不徹底,怎么辦呢?我的建議是,大家在誦經誦咒做種種功德后,一般都要做各種回向,請你增加一條,就是回向自己或者孩子息除貢高我慢的煩惱習氣,顯發自己謙卑恭敬的本性。還要回向發愿,愿自己未來生生世世直至菩提,非為化現利生故,所受身相,永離矮小。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起心動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若是惡念便減一分福。因此,我們每天的言語造作,就會影響命運的增減。改命的方法就是覺悟之后再不造惡,起心動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眾生想。 人有十個好的地方,有一個缺點,我們看他十個好處,不看他一個缺點;人有十個缺點,有一個好處,我們看他一個好處,不看他十個缺點。 最好的修習態度:外表溫文爾雅,動作緩慢,而內心真精進。修行人動作要緩慢,不要急躁,要穩重。 日常生活中舉止要大方、端莊、穩重,自然影響別人?!熬硬恢貏t不威”,穩重非常重要。作事倉卒,即慌張,無條理,草率,后來會失敗的。任何時候都不能發脾氣。不發脾氣是功德,受委屈是消災。實在須發脾氣,可以做表演,心里絕對不生真氣。 修行過程中,哪種煩惱最重,就從哪方面下手。哪種貪心最重,就治哪種毛病習氣,這才能對癥下藥,得到利益效果。 要保持身體健康,飲食要簡單,不要搞許多花樣。病從口入。體力95%都消耗在妄念上。阿羅漢一星期吃一餐,辟支佛半月吃一餐,聽其自然。如修行上軌道了,心一天天清凈,飲食自然少了。 佛在經里教的都做到了才叫信,念了做不到,不叫信佛。簡而言之,學佛無非是學做人而已!跟一切人、一切物都能夠和睦相處,這就是佛菩薩。 “勿隨嗜欲”,否則心不清凈。如何做?要忍辱,如看到很好的衣服,想買,忍一忍,不買。把錢省下來做功德;菜場看到想吃的,能省就省,不講口味。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忍一點,即修了很多福。 外面人跟物都沒有好壞,好壞是從自己心里生的。你喜歡他就好,你不喜歡他就壞,好壞無標準,是隨順各人煩惱習氣來的,所以佛教導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磩e人的善,不要看別人的惡。 認真修持十善的,這是佛法,是真正的佛弟子。 修行不僅僅是念佛、念經。真修行是把自己的錯誤改正過來。每天誦經、拜佛,做這些儀式是接引眾生的,不是對自己的。自己修行,那真是心地功夫,不在形式。一個人最大的過失,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隨緣度眾的秘訣:人家有很小的長處、善行,我們見到了,可舍去自己的立場,全心全力幫助他。我的善行比他還要大,比他做得還要好,我暫時放下,隨順他,幫助他,成就他,讓他生歡喜心,這才是真正與人為善。而且贊嘆他,使他的善能夠日增。凡是平常生活日用之中,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不要為自己想,都要為一切人、為一切眾生做模范,做榜樣。 我們要改過,修善積德,一定要拓開心量,從心做起,起心動念頭為世界、為國家、為社會、為眾生,決沒有一點為自己的念頭,就稱之為“大人”,這是真正的“天下為公”。 我們的德行表現在敬重尊長。在家,父兄是我的尊長,要尊重。國家領導人是一國之主,更要尊重,不做國賊,不謗國主,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受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許多人說:“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蹦銢]有教,怎么能管教?不但你沒教,你的父母也沒教你。教兒女,從哪里教起?從《弟子規》教起,從灑掃應對教起,先從做人學起。 修行就是改過,如此精進努力,經過七天,或十四天,乃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感應。感應如下: 1、事務繁忙時,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一切順利,再忙的事也感覺有頭緒,有條理,輕而易舉,也不會厭倦。 2、見到不喜歡的人,能歡喜地跟他行禮,以善心禮節上來對待。 3、夢界。吐出黑色的東西,不再做惡夢了?;驂舻酵ハ荣t,做夢的時候飛起來了,在空中飛行,騰云駕霧?;驂舻教鞂m、佛界,是改過修行的預兆,是消除過失、滅除部分罪業的現象。但要記住一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見如不見,不必說與人知,仍要一心懺悔。 修行勘驗方法之一:換衣服時聞其氣味,如難聞,說明沒有功夫;如其味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淡化,證明功夫有了進步。 勘驗功夫方法之二:我們要認真努力斷惡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清凈,一天比一天慈悲,從什么地方看?從居住環境的小動物上看。它的數量少了,騷擾次數少了,這是值得我們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進步。但是還不夠,為什么?沒斷絕。因此,我們每天讀經、念佛、修功德都回向給他們,我們要照顧它,尊重它,敬愛它。植物也是如此,要愛護花草樹木。 勘驗功夫方法之三:生活在快樂輕安的境界里,不易生病,也不易衰老,常法喜充滿。身心柔順,柔和隨順,決定沒有暴躁。輕安的境界:念佛、誦經時,偶爾感覺身心清涼自在,或感覺身體沒有了,非常舒適?;蛏眢w上半身有,下半身沒有等等。 業: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有一切的行為,正在做的時候,我們稱之為事。事做完之后,它的結果名為業。做好事稱善業,做不好的事稱惡業。還有如拿毛巾擦個臉、喝杯茶等說不上是善還是惡的,稱無記業。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我們起心動念,若是善念便增一分福,若是惡念便減一分福。因此,我們每天的言語造作,就會影響命運的增減。改命的方法就是覺悟之后再不造惡,起心動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眾生想。人有十個好的地方,有一個缺點,我們看他十個好處,不看他一個缺點;人有十個缺點,有一個好處,我們看他一個好處,不看他十個缺點。最好的修習態度:外表溫文爾雅,動作緩慢,而內心真精進。修行人動作要緩慢,不要急躁,要穩重。日常生活中舉止要大方、端莊、穩重,自然影響別人?!熬硬恢貏t不威”,穩重非常重要。作事倉卒,即慌張,無條理,草率,后來會失敗的。任何時候都不能發脾氣。不發脾氣是功德,受委屈是消災。實在須發脾氣,可以做表演,心里絕對不生真氣。修行過程中,哪種煩惱最重,就從哪方面下手。哪種貪心最重,就治哪種毛病習氣,這才能對癥下藥,得到利益效果。要保持身體健康,飲食要簡單,不要搞許多花樣。病從口入。體力95%都消耗在妄念上。阿羅漢一星期吃一餐,辟支佛半月吃一餐,聽其自然。如修行上軌道了,心一天天清凈,飲食自然少了。佛在經里教的都做到了才叫信,念了做不到,不叫信佛。簡而言之,學佛無非是學做人而已!跟一切人、一切物都能夠和睦相處,這就是佛菩薩?!拔痣S嗜欲”,否則心不清凈。如何做?要忍辱,如看到很好的衣服,想買,忍一忍,不買。把錢省下來做功德;菜場看到想吃的,能省就省,不講口味。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忍一點,即修了很多福。外面人跟物都沒有好壞,好壞是從自己心里生的。你喜歡他就好,你不喜歡他就壞,好壞無標準,是隨順各人煩惱習氣來的,所以佛教導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世界是一真法界??磩e人的善,不要看別人的惡。認真修持十善的,這是佛法,是真正的佛弟子。修行不僅僅是念佛、念經。真修行是把自己的錯誤改正過來。每天誦經、拜佛,做這些儀式是接引眾生的,不是對自己的。自己修行,那真是心地功夫,不在形式。一個人最大的過失,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隨緣度眾的秘訣:人家有很小的長處、善行,我們見到了,可舍去自己的立場,全心全力幫助他。我的善行比他還要大,比他做得還要好,我暫時放下,隨順他,幫助他,成就他,讓他生歡喜心,這才是真正與人為善。而且贊嘆他,使他的善能夠日增。凡是平常生活日用之中,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不要為自己想,都要為一切人、為一切眾生做模范,做榜樣。我們要改過,修善積德,一定要拓開心量,從心做起,起心動念頭為世界、為國家、為社會、為眾生,決沒有一點為自己的念頭,就稱之為“大人”,這是真正的“天下為公”。我們的德行表現在敬重尊長。在家,父兄是我的尊長,要尊重。國家領導人是一國之主,更要尊重,不做國賊,不謗國主,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受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許多人說:“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蹦銢]有教,怎么能管教?不但你沒教,你的父母也沒教你。教兒女,從哪里教起?從《弟子規》教起,從灑掃應對教起,先從做人學起。修行就是改過,如此精進努力,經過七天,或十四天,乃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感應。感應如下:1、事務繁忙時,處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一切順利,再忙的事也感覺有頭緒,有條理,輕而易舉,也不會厭倦。2、見到不喜歡的人,能歡喜地跟他行禮,以善心禮節上來對待。3、夢界。吐出黑色的東西,不再做惡夢了?;驂舻酵ハ荣t,做夢的時候飛起來了,在空中飛行,騰云駕霧?;驂舻教鞂m、佛界,是改過修行的預兆,是消除過失、滅除部分罪業的現象。但要記住一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見如不見,不必說與人知,仍要一心懺悔。修行勘驗方法之一:換衣服時聞其氣味,如難聞,說明沒有功夫;如其味一年比一年、一月比一月淡化,證明功夫有了進步??彬灩Ψ蚍椒ㄖ何覀円J真努力斷惡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清凈,一天比一天慈悲,從什么地方看?從居住環境的小動物上看。它的數量少了,騷擾次數少了,這是值得我們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進步。但是還不夠,為什么?沒斷絕。因此,我們每天讀經、念佛、修功德都回向給他們,我們要照顧它,尊重它,敬愛它。植物也是如此,要愛護花草樹木??彬灩Ψ蚍椒ㄖ荷钤诳鞓份p安的境界里,不易生病,也不易衰老,常法喜充滿。身心柔順,柔和隨順,決定沒有暴躁。輕安的境界:念佛、誦經時,偶爾感覺身心清涼自在,或感覺身體沒有了,非常舒適?;蛏眢w上半身有,下半身沒有等等。業: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有一切的行為,正在做的時候,我們稱之為事。事做完之后,它的結果名為業。做好事稱善業,做不好的事稱惡業。還有如拿毛巾擦個臉、喝杯茶等說不上是善還是惡的,稱無記業。
問:發現你減肥了,是因為吃素嗎?為什么想開始吃素呢? 趙薇:主要之前一直在拍戲,比較辛苦。但是和吃素也有關系吧。 從今年(2008)開始,我開始慢慢地吃素,一開始吃“鍋邊素”(“肉邊菜”),也就是只吃配菜(不吃肉)。但是,最近開始吃純素了。 從我在電視上看到地震的畫面那一刻開始,我就發了一個愿:我從這一日開始吃純素,希望這個世界不再有災難來臨,希望那些受傷受苦的人們能看到希望。 雖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事,但是我相信這樣做會有意義:因為,所有的祈福,都是從自己的心靈開始,從約束自身開始。我們應該節制自己過多的欲望,當然也是為了健康,身體和心靈上的。 問:你覺得如何才能修養心靈,保持心理健康呢? 趙薇:很多時候,我們在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精神中間,會選前者。我覺得修養心靈就是,你得把自己的心放空,去容納更多無形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就是一個不斷的發現:“這個世界怎么這樣?”的過程。 有時,人被欺騙,被傷害,于是有些人的心靈里,那一塊就永恒結疤,封閉,冷硬掉了。修養心靈,是讓你的心始終很柔軟,保持著最初的激情和敏感。你學會了適當地保護自己。你可以很成熟,但是不世故。 你要始終相信一些東西:相信善良,相信勇敢,相信愛情,相信人世間最初最本質的那些東西。 求健康卻背道而馳——發生在廚房里的“碎尸案”…… 平時,我們連自己的手指或是身體的某個部分,哪怕有很小的傷口,也會疼痛難忍,又是止血、又是包扎、又是敷藥,甚至還要打防止破傷風的針劑…… 而每天,因為人類的口舌之欲、為了“賺錢”而慘遭宰殺的動物們,不計其數。它們的痛苦,可有人在乎? 當你到菜市場的時候,往往看不到宰殺動物的慘狀、聽不到動物被殺前的慘叫聲、看不到牛羊被殺前哀怨的眼神、看不到牛羊的眼淚……而是直接購買它們已經被“肢解”之后的尸體碎塊。 語言和文字,真是奇妙的東西。換一種表達方法、換個說法,就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暗示。 比如,上菜市場買豬肉,你肯定不會問商販這豬的“尸體”多少錢一斤,商販也肯定不會說這豬的“尸體”多新鮮、多好,而是說“豬肉”多新鮮、多好。 實際上,豬肉=豬尸體。吃“豬肉”,也就是吃“豬尸體”。表達方法不同,感覺是不是就截然不同了呢。這就是顛倒,我們常?!白栽浮被钤凇邦嵉埂?、“愚癡”之中,“自愿”被騙,而不愿意、不肯面對真實。 人死了,尸體停放在太平間、停尸房、火葬場,你就不敢去;而動物們的尸體,每天堆放在你家廚房、客廳的冰箱里,與你家人朝夕相伴,你還每天怡然自得地享受、烹飪,這豈不是顛倒? 無數的人,每天在屠宰場、漁場、魚港碼頭、肉食水產市場、在酒家飯館、在家庭廚房里……磨刀霍霍,宰殺哀嚎、慘叫、切割動物的尸體,目的是為了準備飯菜。 試想想,這種行為,和謀殺、害他的“碎尸案”有什么區別?如此顛倒,還不自知!那么,平安、吉祥、平和、安寧,又怎么會降臨到我們身邊呢? 吃素的根本原因,是慈悲、是愛心、是尊重一切生命。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人因為慈悲和愛心,不忍吃動物的肉; 每天,都有動物保護組織,呼吁戒殺、食素,喚醒人類的良知,呼喚世界和平…… 問:發現你減肥了,是因為吃素嗎?為什么想開始吃素呢?趙薇:主要之前一直在拍戲,比較辛苦。但是和吃素也有關系吧。從今年(2008)開始,我開始慢慢地吃素,一開始吃“鍋邊素”(“肉邊菜”),也就是只吃配菜(不吃肉)。但是,最近開始吃純素了。從我在電視上看到地震的畫面那一刻開始,我就發了一個愿:我從這一日開始吃純素,希望這個世界不再有災難來臨,希望那些受傷受苦的人們能看到希望。雖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事,但是我相信這樣做會有意義:因為,所有的祈福,都是從自己的心靈開始,從約束自身開始。我們應該節制自己過多的欲望,當然也是為了健康,身體和心靈上的。問:你覺得如何才能修養心靈,保持心理健康呢?趙薇:很多時候,我們在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精神中間,會選前者。我覺得修養心靈就是,你得把自己的心放空,去容納更多無形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就是一個不斷的發現:“這個世界怎么這樣?”的過程。有時,人被欺騙,被傷害,于是有些人的心靈里,那一塊就永恒結疤,封閉,冷硬掉了。修養心靈,是讓你的心始終很柔軟,保持著最初的激情和敏感。你學會了適當地保護自己。你可以很成熟,但是不世故。你要始終相信一些東西:相信善良,相信勇敢,相信愛情,相信人世間最初最本質的那些東西。求健康卻背道而馳——發生在廚房里的“碎尸案”……平時,我們連自己的手指或是身體的某個部分,哪怕有很小的傷口,也會疼痛難忍,又是止血、又是包扎、又是敷藥,甚至還要打防止破傷風的針劑……而每天,因為人類的口舌之欲、為了“賺錢”而慘遭宰殺的動物們,不計其數。它們的痛苦,可有人在乎?當你到菜市場的時候,往往看不到宰殺動物的慘狀、聽不到動物被殺前的慘叫聲、看不到牛羊被殺前哀怨的眼神、看不到牛羊的眼淚……而是直接購買它們已經被“肢解”之后的尸體碎塊。語言和文字,真是奇妙的東西。換一種表達方法、換個說法,就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暗示。比如,上菜市場買豬肉,你肯定不會問商販這豬的“尸體”多少錢一斤,商販也肯定不會說這豬的“尸體”多新鮮、多好,而是說“豬肉”多新鮮、多好。實際上,豬肉=豬尸體。吃“豬肉”,也就是吃“豬尸體”。表達方法不同,感覺是不是就截然不同了呢。這就是顛倒,我們常?!白栽浮被钤凇邦嵉埂?、“愚癡”之中,“自愿”被騙,而不愿意、不肯面對真實。人死了,尸體停放在太平間、停尸房、火葬場,你就不敢去;而動物們的尸體,每天堆放在你家廚房、客廳的冰箱里,與你家人朝夕相伴,你還每天怡然自得地享受、烹飪,這豈不是顛倒?無數的人,每天在屠宰場、漁場、魚港碼頭、肉食水產市場、在酒家飯館、在家庭廚房里……磨刀霍霍,宰殺哀嚎、慘叫、切割動物的尸體,目的是為了準備飯菜。試想想,這種行為,和謀殺、害他的“碎尸案”有什么區別?如此顛倒,還不自知!那么,平安、吉祥、平和、安寧,又怎么會降臨到我們身邊呢?吃素的根本原因,是慈悲、是愛心、是尊重一切生命。在世界各地,每天,都有人因為慈悲和愛心,不忍吃動物的肉;每天,都有動物保護組織,呼吁戒殺、食素,喚醒人類的良知,呼喚世界和平……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拜佛的目的和利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憶念佛的功德及積集功德資糧 我們向自己國家的國旗致敬,是不是因為這塊布很神圣呢?當然不是,但我們透過向國旗致敬表達對國家的效忠及支持;同樣地,我們藉著頂禮佛像來憶記佛陀圣身、紀念佛陀、憶念佛的功德及積集功德資糧。佛像并不是佛,而只是木頭或銅鐵。向佛像供養食物,佛像也不會吃。這種道理人人都明白,佛教徒當然也不例外。佛教從來沒說佛像就是佛或神靈,我們亦同意它只不過是木頭偶像。然而,因為我們凡夫并無清凈業力得見真正的佛陀,我們以佛像來代表佛陀。我們對佛像恭敬作拜,不是頂禮面前的木像,而是在禮拜它所代表的諸佛。我們對佛像供上食物,不是要喂飽根本不會吃東西的木像,而是為了藉以供養它所代表的諸佛。事實上,真正的佛陀也不需要我們的供品,這樣做只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積聚功德而已。 二、紀念意義,見賢思齊 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為榜樣修行做人、做佛。 認識層次較高的人,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征意義,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啟示,思想境界得到升華。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 三、觀想意義 修禪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 拜佛還是一種極好的康復、保健身心的方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拜佛的目的和利益,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憶念佛的功德及積集功德資糧我們向自己國家的國旗致敬,是不是因為這塊布很神圣呢?當然不是,但我們透過向國旗致敬表達對國家的效忠及支持;同樣地,我們藉著頂禮佛像來憶記佛陀圣身、紀念佛陀、憶念佛的功德及積集功德資糧。佛像并不是佛,而只是木頭或銅鐵。向佛像供養食物,佛像也不會吃。這種道理人人都明白,佛教徒當然也不例外。佛教從來沒說佛像就是佛或神靈,我們亦同意它只不過是木頭偶像。然而,因為我們凡夫并無清凈業力得見真正的佛陀,我們以佛像來代表佛陀。我們對佛像恭敬作拜,不是頂禮面前的木像,而是在禮拜它所代表的諸佛。我們對佛像供上食物,不是要喂飽根本不會吃東西的木像,而是為了藉以供養它所代表的諸佛。事實上,真正的佛陀也不需要我們的供品,這樣做只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積聚功德而已。二、紀念意義,見賢思齊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為榜樣修行做人、做佛。認識層次較高的人,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征意義,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啟示,思想境界得到升華。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那么該怎樣拜佛呢?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欲得佛法真實利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觀想意義修禪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拜佛還是一種極好的康復、保健身心的方法,簡便易行,效果顯著。
佛法是覺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內心達到寧靜,祥和、智慧、慈悲,這是毋庸置疑的??墒菍嶋H上,許多人學佛多年之后依然內心允滿煩惱,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研究。 釋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說“四圣諦”、“八正道”、“緣起無我”的正法,當時的佛弟子們證悟、解脫者不計其數,確實帶給人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么原因,現在的學佛者證悟、解脫的卻很稀少?在此試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參考。 一、教法的變異 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為了普及一般大眾、適應眾生的根機,逐漸發展出各種“方便法”,相形之下真實的“究竟法”被稀釋、模糊了,久而久之產生質變,喪失佛法的真義。 為了迎合大多數眾生“消除業障”、“積集功德”的有為心態,以朗誦經文、念佛打坐、懺儀法會、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為主修,少有機緣直接進入“四圣諦”、“八正道”、“緣起無我”的修持: 后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經典、眾多的法門中,領悟心要、直契法源,談何容易! 二、缺乏落實生活的修持 由于對真實的法,沒有直接的洞見,在修持上,就會偏離真實的法,不知不覺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識的歧途。 有人惑于神秘經驗,如神通、感應或其他由禪定引發的身心覺受,誤以為這才是“殊勝境界”、“實際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義在于斷除煩惱,達到內心的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 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雖然打坐、念佛、誦經、持咒,卻徒具形式.或是蓋寺廟、作法會,或是只知從事各種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忽略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如何觀照五蘊身心,以及各式各樣的人、事、物的緣起性空、無常無我。 也有人學佛而停留在佛學知識的探討、思惟上忽略禪修的功夫,知見多、體證少,不能發揮法的力量,十分可惜! 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實受用的原因! 三、環境復雜 由于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時至今日的社會,人們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閑暇時間少,難得專心修行。 在知識爆炸、分上精密的情況下,現代人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記憶和思想,心思不夠細密、知識不夠專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競爭的人力市場中被淘汰,思慮過多,習慣用頭腦的人,在這樣的心智狀態下學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難用單純、清澈的心觀看自己的身心、觀看這個世界,不容易領悟空無相的深義,而僅止于知識上的記憶和分析。 更有甚者,現今的世界,多數人的價值觀,重視物質的、感官的享受,社會上各種誘惑和刺激,隨著媒體、資訊的開放,隨時隨地充斥在人們四周,修行的障礙多不勝數。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而古代農業社會環境單純、自耕自食、有空間、心思單純、所知障輕,與大自然的接觸比較多,修定比較容易發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識教導,有所成就并不難。 針對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探討現代人如何獲得佛法的真實受用: 一、具備正確的知見:以客觀的精神探討佛法的奉義,以包容的心態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圣諦”、“八正道”、“二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緣起性空”、“萬法唯識”、“自性清凈心”、“大乘菩薩道”、“凈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擇與發揮。 “四悉檀”中,“第一義悉檀”是核心,闡揚佛法的究竟真實義,“對治悉檀”、“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則是方便適應,以此來看待宗派思想的差異,將會比較合乎中道,不會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見,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為究竟、偏離佛法乃覺悟諸法真相的本質;也不會以世俗心態追求功德、消業障,卻缺乏真實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順境中,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染著。逆境現前,更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苦惱。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別.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為人門的輔助功課,最終仍將引導進入真實究竟之地, 二、落實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后,就可以依之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具體實踐,修行次第清晰,不再雜亂無章或談玄說妙、好高騖遠。 其中,在禪修方式方面更要參照現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調,發展實用有效的禪修,不必局限于傳統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時間練習禪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領時,再逐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將撣修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實而得到佛法的受用譬如:正念、正知、覺知當下身心情境,訓練覺察力,不受過去的記憶、未來的預期,知識、觀念的干擾,自然安住當下?;蚴墙遄匀坏赜X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后,在工作、活動的空檔時,或情緒生起時,透過覺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蚴蔷毩曉谂e手投足的動作之中,感受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寧靜、柔和、輕松。在行走、洗手、洗臉、洗菜、擦桌椅、清潔地板時都可以修習,久而久之,覺知愈來愈分明,情緒、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觀照到,加上慧觀.就可以消除煩惱、清凈自在, 以上禪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動態禪定”。在慧觀方面,在苦和樂生起之時,保持覺知,并且觀察引發苦和樂受的情境,了解它的無常、緣起,也就是觀照它是如何地變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觀點看待,因此于苦境不生抗拒、嗔恨,于樂境不生黏著、貪愛,內心無所滯礙、平靜自在, 這是對于法的如實而具體地知見,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像,這樣的慧觀.可以當下直接體驗“無常、無我、緣起、空寂”:所謂的”明心見性”“轉識成智”、“法界觀”、“大圓滿”、“大手印”的實質內涵其實不離,‘無常、無我、緣起、空寂”的體驗,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卜有所不同而已,所謂”法性本無二”,并沒有高下之分,而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罷了! 此外,傳統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誦經、持咒,如果能夠把握正念止知的覺知當下、緣起無我的智慧觀照,并且將此定慧明覺之心展現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巾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三、清新簡樸的生活:面對繁雜充滿誘惑和壓力的萬丈紅塵,學佛修行的人不應隨波逐流,當以中道法來穩定身心,學習過簡樸的生活,樹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風格,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過分講究,也不要與人比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靈,以內心的寧靜內在和喜悅代替物質、感官的滿足。這樣就可以降低外在環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時間習佛禪修。如果能夠結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勵、切磋,力量會更強,足以抵消外在環境的障礙。 在職場生涯、事業經營,為了適應競爭激烈的環境,不得不多用思慮—這種情況下。就要特別注意安排運動、休閑活動,放松身心、讓思慮回歸單純,這樣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于定慧禪修,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佛法是覺悟的宗教,可以使人內心達到寧靜,祥和、智慧、慈悲,這是毋庸置疑的??墒菍嶋H上,許多人學佛多年之后依然內心允滿煩惱,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才能深得佛法的受用?這一點很值得我們研究。釋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成道,宣說“四圣諦”、“八正道”、“緣起無我”的正法,當時的佛弟子們證悟、解脫者不計其數,確實帶給人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到底是什么原因,現在的學佛者證悟、解脫的卻很稀少?在此試作一些剖析!提供大家參考。一、教法的變異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為了普及一般大眾、適應眾生的根機,逐漸發展出各種“方便法”,相形之下真實的“究竟法”被稀釋、模糊了,久而久之產生質變,喪失佛法的真義。為了迎合大多數眾生“消除業障”、“積集功德”的有為心態,以朗誦經文、念佛打坐、懺儀法會、吃素放生等方便法作為主修,少有機緣直接進入“四圣諦”、“八正道”、“緣起無我”的修持:后代的修行人.想要在浩瀚的經典、眾多的法門中,領悟心要、直契法源,談何容易!二、缺乏落實生活的修持由于對真實的法,沒有直接的洞見,在修持上,就會偏離真實的法,不知不覺落入神秘的、形式的、知識的歧途。有人惑于神秘經驗,如神通、感應或其他由禪定引發的身心覺受,誤以為這才是“殊勝境界”、“實際的受用”,忘失佛法的真義在于斷除煩惱,達到內心的寧靜、祥和、智慧和慈悲。不得佛法的心要,就很容易停留在形式的教法,雖然打坐、念佛、誦經、持咒,卻徒具形式.或是蓋寺廟、作法會,或是只知從事各種教育、文化,慈善事業,忽略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如何觀照五蘊身心,以及各式各樣的人、事、物的緣起性空、無常無我。也有人學佛而停留在佛學知識的探討、思惟上忽略禪修的功夫,知見多、體證少,不能發揮法的力量,十分可惜!這些都是得不到佛法真實受用的原因!三、環境復雜由于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時至今日的社會,人們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閑暇時間少,難得專心修行。在知識爆炸、分上精密的情況下,現代人要花更多的時間來記憶和思想,心思不夠細密、知識不夠專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競爭的人力市場中被淘汰,思慮過多,習慣用頭腦的人,在這樣的心智狀態下學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難用單純、清澈的心觀看自己的身心、觀看這個世界,不容易領悟空無相的深義,而僅止于知識上的記憶和分析。更有甚者,現今的世界,多數人的價值觀,重視物質的、感官的享受,社會上各種誘惑和刺激,隨著媒體、資訊的開放,隨時隨地充斥在人們四周,修行的障礙多不勝數。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難上加難了!而古代農業社會環境單純、自耕自食、有空間、心思單純、所知障輕,與大自然的接觸比較多,修定比較容易發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識教導,有所成就并不難。針對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探討現代人如何獲得佛法的真實受用:一、具備正確的知見:以客觀的精神探討佛法的奉義,以包容的心態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圣諦”、“八正道”、“二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緣起性空”、“萬法唯識”、“自性清凈心”、“大乘菩薩道”、“凈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擇與發揮?!八南ぬ础敝?,“第一義悉檀”是核心,闡揚佛法的究竟真實義,“對治悉檀”、“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則是方便適應,以此來看待宗派思想的差異,將會比較合乎中道,不會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得此正見,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為究竟、偏離佛法乃覺悟諸法真相的本質;也不會以世俗心態追求功德、消業障,卻缺乏真實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順境中,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染著。逆境現前,更沒有能力化解內心的苦惱。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別.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為人門的輔助功課,最終仍將引導進入真實究竟之地,二、落實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后,就可以依之由淺而深、循序漸進具體實踐,修行次第清晰,不再雜亂無章或談玄說妙、好高騖遠。其中,在禪修方式方面更要參照現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調,發展實用有效的禪修,不必局限于傳統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時間練習禪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領時,再逐漸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將撣修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實而得到佛法的受用譬如:正念、正知、覺知當下身心情境,訓練覺察力,不受過去的記憶、未來的預期,知識、觀念的干擾,自然安住當下?;蚴墙遄匀坏赜X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后,在工作、活動的空檔時,或情緒生起時,透過覺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蚴蔷毩曉谂e手投足的動作之中,感受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寧靜、柔和、輕松。在行走、洗手、洗臉、洗菜、擦桌椅、清潔地板時都可以修習,久而久之,覺知愈來愈分明,情緒、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觀照到,加上慧觀.就可以消除煩惱、清凈自在,以上禪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動態禪定”。在慧觀方面,在苦和樂生起之時,保持覺知,并且觀察引發苦和樂受的情境,了解它的無常、緣起,也就是觀照它是如何地變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觀點看待,因此于苦境不生抗拒、嗔恨,于樂境不生黏著、貪愛,內心無所滯礙、平靜自在,這是對于法的如實而具體地知見,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像,這樣的慧觀.可以當下直接體驗“無常、無我、緣起、空寂”:所謂的”明心見性”“轉識成智”、“法界觀”、“大圓滿”、“大手印”的實質內涵其實不離,‘無常、無我、緣起、空寂”的體驗,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卜有所不同而已,所謂”法性本無二”,并沒有高下之分,而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罷了!此外,傳統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誦經、持咒,如果能夠把握正念止知的覺知當下、緣起無我的智慧觀照,并且將此定慧明覺之心展現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巾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三、清新簡樸的生活:面對繁雜充滿誘惑和壓力的萬丈紅塵,學佛修行的人不應隨波逐流,當以中道法來穩定身心,學習過簡樸的生活,樹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風格,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過分講究,也不要與人比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靈,以內心的寧靜內在和喜悅代替物質、感官的滿足。這樣就可以降低外在環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時間習佛禪修。如果能夠結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勵、切磋,力量會更強,足以抵消外在環境的障礙。在職場生涯、事業經營,為了適應競爭激烈的環境,不得不多用思慮—這種情況下。就要特別注意安排運動、休閑活動,放松身心、讓思慮回歸單純,這樣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于定慧禪修,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在定力的訓練里,是以修行使心能安定和堅毅,這能帶來心的平靜。通常,我們這顆心是搖擺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難。心隨著感官外馳散亂,就像水到處流竄一樣。雖說如此,人類卻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于人類。人類很聰明,他們知道如何筑堤防水,興建大型水庫和渠道,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運用而不致于到處亂竄,最后流到最低處,而浪費了水的功能。 同樣的,這顆已經“筑堤”、被控制、經常訓練的心,將會獲得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教導說:“已被控制的心,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因此,為了最大的利益,你們得好好訓練你們的心!”相同地,我們周遭所看到的動物:大象、馬、水牛等等,在它們能被利用來工作之前,都必須先受過訓練,也唯有在訓練之后,它們的力量才能帶給我們利益。 已“筑堤”的心將帶來比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還要多倍的福澤。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和我們一樣在同一個方法下起步,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他們后來成為我們所尊敬的對象,能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又即從這些曾經體驗心的訓練而達到解脫自在的人們身上,到底帶來了什么利益給整個世界呢?在所有的職業中或任何的情況下,一顆受過控制與訓練的心是一套更好且能幫助我們的設備,訓練過的心學會包容、寬恕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應手。并且在此基礎上要發展和培養理性,以便控制我們的行動。只要我們追隨這顆訓練得宜的心,最后,喜悅也會隨著增長起來。 在定力的訓練里,是以修行使心能安定和堅毅,這能帶來心的平靜。通常,我們這顆心是搖擺不定的,要控制它很困難。心隨著感官外馳散亂,就像水到處流竄一樣。雖說如此,人類卻懂得如何控制水,而使它更益于人類。人類很聰明,他們知道如何筑堤防水,興建大型水庫和渠道,這一切都只是為了治理水,使水能更充分地被運用而不致于到處亂竄,最后流到最低處,而浪費了水的功能。同樣的,這顆已經“筑堤”、被控制、經常訓練的心,將會獲得難以計量的利益。佛陀教導說:“已被控制的心,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因此,為了最大的利益,你們得好好訓練你們的心!”相同地,我們周遭所看到的動物:大象、馬、水牛等等,在它們能被利用來工作之前,都必須先受過訓練,也唯有在訓練之后,它們的力量才能帶給我們利益。已“筑堤”的心將帶來比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還要多倍的福澤。佛陀和他的弟子們,和我們一樣在同一個方法下起步,有一顆未經訓練的心。他們后來成為我們所尊敬的對象,能從他們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又即從這些曾經體驗心的訓練而達到解脫自在的人們身上,到底帶來了什么利益給整個世界呢?在所有的職業中或任何的情況下,一顆受過控制與訓練的心是一套更好且能幫助我們的設備,訓練過的心學會包容、寬恕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得心應手。并且在此基礎上要發展和培養理性,以便控制我們的行動。只要我們追隨這顆訓練得宜的心,最后,喜悅也會隨著增長起來。
眾生因為住于虛妄不實之相而起煩惱困惑,并由此造業,導致種種痛苦。如果我們想要從中解脫,就必須斷除對一切假相的執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視世間一切事物。認識到因果和無常的規律,認識到空性的了不可得,只有洞悉事物的真相,我們才不會被它的假象所迷惑,才不會住著其上。也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貪嗔癡煩惱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帶來的痛苦。 在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中,須菩提請教佛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應???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都是在回答這兩個問題?!霸坪螒 ?,即修行者的心如何???“云何降伏其心”,即通過什么方法來降伏我們的心?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住于相。菩薩在修布施時要不住于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如若不然又會如何呢?“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辈蛔∠嗖际?,就是在修布施時觀三輪體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時心有所住,則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時心無所住,則布施無限,功德也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 菩薩在度眾生時也要不住于相:“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五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廣度一切眾生,卻不能住于度生相,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眾生相。菩薩如果在度生時尚有我相、眾生相,就沒有資格被稱為菩薩。 在佛法的學習過程中也要不住于相:“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蓖ǔ?,人們沒有學習佛法以前,住著于世間相;學了佛法之后,又住著于佛法。其實,只要是住相,一樣都能成為修道的障礙。就像落在眼中的金子與沙子,對眼睛會構成同樣的影響。所以,修學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間相,也不能住于佛法。 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同樣要不住于相:須陀洹沒有得須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沒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沒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羅漢也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相。因為,阿羅漢如果認為我得阿羅漢果,那就是有我人眾生壽者相。 《金剛經》又說:“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表毻愉〉人姆N果位是聲聞乘行者證得的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證佛法過程中,以般若智慧證諸法實相,能所雙亡,無智無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別,早就和真理不相應了。 《金剛經》中處處都在提醒我們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實相者即是非相”;“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要證得實相,必須以般若去觀察一切:“如來身相者,即非身相”;“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從而達到無住生心的效果。 禪宗發展到五祖之后,開始以《金剛經》思想作為修證指南,其后,六祖也是因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而惠能大師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也正體現了般若空無相的道理。 六祖的《壇經》,也是以無住相修行來教授后世的學人。對于煩惱與菩提的區別,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煩惱與菩提僅在執境與離境的一念之差,執相就是煩惱,不執相則是菩提。 對于見性成佛,祖曰:“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F,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庇终f:“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為煩惱塵勞不得顯現,如能不住于相,佛性便能顯現。 對于佛法的修證,六祖同樣以無住生心概括了禪宗的幾大要領。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睙o念者,對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無相不住于相才能解脫生命的痛苦?!缎慕洝犯嬖V我們:要用般若智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了不可得,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架。涅槃是永恒的幸福寧靜,只有證得涅槃,生命才能徹底解脫痛苦。 眾生因為住于虛妄不實之相而起煩惱困惑,并由此造業,導致種種痛苦。如果我們想要從中解脫,就必須斷除對一切假相的執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視世間一切事物。認識到因果和無常的規律,認識到空性的了不可得,只有洞悉事物的真相,我們才不會被它的假象所迷惑,才不會住著其上。也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貪嗔癡煩惱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帶來的痛苦。在我們所熟悉的《金剛經》中,須菩提請教佛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應???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剛經》都是在回答這兩個問題?!霸坪螒 ?,即修行者的心如何???“云何降伏其心”,即通過什么方法來降伏我們的心?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無住生心”。無住,就是不住于相。菩薩在修布施時要不住于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如若不然又會如何呢?“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辈蛔∠嗖际?,就是在修布施時觀三輪體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時心有所住,則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時心無所住,則布施無限,功德也像虛空一樣不可思量。菩薩在度眾生時也要不住于相:“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五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已,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廣度一切眾生,卻不能住于度生相,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眾生相。菩薩如果在度生時尚有我相、眾生相,就沒有資格被稱為菩薩。在佛法的學習過程中也要不住于相:“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蓖ǔ?,人們沒有學習佛法以前,住著于世間相;學了佛法之后,又住著于佛法。其實,只要是住相,一樣都能成為修道的障礙。就像落在眼中的金子與沙子,對眼睛會構成同樣的影響。所以,修學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間相,也不能住于佛法。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同樣要不住于相:須陀洹沒有得須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沒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沒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羅漢也沒有證得阿羅漢的果相。因為,阿羅漢如果認為我得阿羅漢果,那就是有我人眾生壽者相?!督饎偨洝酚终f:“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表毻愉〉人姆N果位是聲聞乘行者證得的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證佛法過程中,以般若智慧證諸法實相,能所雙亡,無智無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別,早就和真理不相應了?!督饎偨洝分刑幪幎荚谔嵝盐覀儾蛔∮谙啵骸胺菜邢?,皆是虛妄”;“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實相者即是非相”;“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要證得實相,必須以般若去觀察一切:“如來身相者,即非身相”;“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從而達到無住生心的效果。禪宗發展到五祖之后,開始以《金剛經》思想作為修證指南,其后,六祖也是因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而惠能大師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也正體現了般若空無相的道理。六祖的《壇經》,也是以無住相修行來教授后世的學人。對于煩惱與菩提的區別,祖曰:“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煩惱與菩提僅在執境與離境的一念之差,執相就是煩惱,不執相則是菩提。對于見性成佛,祖曰:“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F,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庇终f:“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為煩惱塵勞不得顯現,如能不住于相,佛性便能顯現。對于佛法的修證,六祖同樣以無住生心概括了禪宗的幾大要領?!拔掖朔ㄩT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睙o念者,對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無相不住于相才能解脫生命的痛苦?!缎慕洝犯嬖V我們:要用般若智觀照一切,認識到世間萬物了不可得,就能心無掛礙,無掛礙就無恐怖,從而遠離顛倒夢想,到達究竟涅架。涅槃是永恒的幸福寧靜,只有證得涅槃,生命才能徹底解脫痛苦。
金剛經中有云:「應無所住,行于布施」,「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褂终f「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惯@些都是金剛經的金句,般若的心要。那么,如何在日用平常中體會? 當無住與空性展現在日常生活中時,無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為依存。如此,在生活情境中,深入于空性、無住生心,這時甚深微眇、周遍含容的佛法和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無二無礙。生活不再是單調無趣的,佛法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玄想,就在日用平常的當下,體現深廣無限的法性、法界、法身。禪語中「平常心是道?!拐谴艘?! 開車在路上,遇到塞車,如果心「住」著在塞車上面,內心就會急躁不安,如果能夠放寬視野,看看窗外的街景或欣賞路上的風景,聽聽音樂,放松心情,就不會那么煩躁。 塞車的影像盤據在心中,就會遮住智慧之眼,看不見當下的空性,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萬事萬物皆無自性,在流動變化、相依相關中透過千差萬別的認知而呈現為各式各樣的現象,在開車的當下透視空性,就進入無住生心的般若狀態,身心融入法界,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境界相。 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覺就是「有所住」,離開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覺,就是「無所住」,就能照見真實,而真實無非就是緣起無自性。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不知不覺中落入二元對立的思考,其實就是「有所住」,反之,照見緣起、不落兩邊,則是「無所住」。 中觀的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正是無所住。不落入絕對化的時間相、空間相、動作相、一體相、差別相,延伸到一切對立的觀念都是如此,例如好壞、對錯、榮辱、得失、成敗、貧富、貴賤、多寡、高低、大小、長短、遲速等能見到它們的相依性、相待性,不要迷失在這些相對現象中,因為這些現象是因緣的呈現、沒有實體、會改變的。 好是由因緣而來、壞也是有因有緣,好會變壞、壞也可以變好,太固執好壞的觀念,并不合乎事實的真相,執著「好」的觀念,容易產生過度的期望、因為期望落空而失望,或者執著「壞」的觀念,容易過度恐懼、憂慮,看不到好壞的因緣變化。 甚至對佛法的觀念產生執著也是有所住,住于「業障」、「功德」、「凈土」、「佛力加被」、或執著「無?!?、「苦」、「空」、「無我」,或執著「真?!?、「真心」等等就會變成所知障,見不到真相,變成來逃避現實生活的困境的藉口。 「業障」、「功德」、「凈土」、「佛力加被」不應成為儀式化的的信仰,以功利、驅吉避兇的心態強化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和對立觀念,而應體會其深義,落實在生活中的心念和行為中離惡向善、離染清凈。 因為業力如幻從緣生也將依緣而滅。內心喜悅祥和就是業障消除、功德增長,內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當下就是凈土、佛力顯現。并不一定非要以信仰的角度來解讀不可。 「無?!?、「苦」、「空」、「無我」也不應成為否定人生的消極思想或當作終極實相,而是作為對人生困境深刻的反省。實相無相、如幻緣起。由此,不住有為、不住無為,在塵而不染,內心寂靜而活力充沛、喜悅自在、行于世間而不染著世間,才是不落兩邊的中道實相。 同樣地,「真?!?、「真心」也不應想像為離開日常生常之外的神秘境界,而是「了知幻相、名為真實?!埂赋P圆豢傻?,名為寂減常住?!埂鸽x心無法,心性本空,方便說為真心」,在實際生活中,智慧光明?,F前,實相如如,不住真妄、心法,不落兩邊,行于中道,是為真實的生活。 總之,無住生心、不落兩邊,是在當下的生活情境中覺知、領悟并行動,不是停留在用頭腦中的佛法理論架構來看待事物而已。那樣很容易落入形式化、玄想、神秘的歧途中。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如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等事情,就告訴自己,這就是無常、一切皆空,于是覺得人生乏味、活得很沒有意思,心被「消極思想」所遮蔽,看不見完整的、無限的緣起,這個世界似乎就只是挫敗而已。 若能打開視野、放寬心胸,明白即使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這僅只是現象界的一環而已,法性、法界的甚深無量絲毫無損。 當身心平靜下來,看清挫敗的真實緣起,那么未來只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就不會再發生?,F在雖然并不盡如人意,也能發現身旁的人、事、物中,蘊藏了很多喜悅和樂趣的泉源,端看我們能否走出心靈的囚禁,接觸到心靈和世界的光明面而已。 當穿透心靈迷思,擺脫挫敗感,這時,或許可以到公園散散步,看看花草樹木、看看小孩戲耍,聽聽風聲、鳥聲,或者做做運動、與朋友、家人聚一聚,然后理智地分析因緣、了解因緣、改善因緣,路是活的,人是活的,不要鉆牛角尖、沉溺在沮喪的情緒里,世界仍然是寬闊的,即使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仍然有很多有意義的事、令人愉快的事可以去作。 在這樣的心境中,更深刻地看清楚,看看這當中有沒有主宰外物、自主的「我」,有沒有絕對不變、固定標準的好壞、對錯、榮辱、得失。 一再地看、仔細地檢視,這一切分別相只是一堆思想、觀念附加的附加物而已,實際上只有身、心、環境、世界相依相緣的運作和呈現而已。 這就是無我、無相、無住的生活智慧,也就是「法」的生活。 金剛經中有云:「應無所住,行于布施」,「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褂终f「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惯@些都是金剛經的金句,般若的心要。那么,如何在日用平常中體會?當無住與空性展現在日常生活中時,無住是心,空性是法,生活是事。三者互為依存。如此,在生活情境中,深入于空性、無住生心,這時甚深微眇、周遍含容的佛法和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無二無礙。生活不再是單調無趣的,佛法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玄想,就在日用平常的當下,體現深廣無限的法性、法界、法身。禪語中「平常心是道?!拐谴艘?!開車在路上,遇到塞車,如果心「住」著在塞車上面,內心就會急躁不安,如果能夠放寬視野,看看窗外的街景或欣賞路上的風景,聽聽音樂,放松心情,就不會那么煩躁。塞車的影像盤據在心中,就會遮住智慧之眼,看不見當下的空性,什么是空性?空性就是萬事萬物皆無自性,在流動變化、相依相關中透過千差萬別的認知而呈現為各式各樣的現象,在開車的當下透視空性,就進入無住生心的般若狀態,身心融入法界,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境界相。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覺就是「有所住」,離開局限性的想法和感覺,就是「無所住」,就能照見真實,而真實無非就是緣起無自性。在實際生活中,人們不知不覺中落入二元對立的思考,其實就是「有所住」,反之,照見緣起、不落兩邊,則是「無所住」。中觀的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正是無所住。不落入絕對化的時間相、空間相、動作相、一體相、差別相,延伸到一切對立的觀念都是如此,例如好壞、對錯、榮辱、得失、成敗、貧富、貴賤、多寡、高低、大小、長短、遲速等能見到它們的相依性、相待性,不要迷失在這些相對現象中,因為這些現象是因緣的呈現、沒有實體、會改變的。好是由因緣而來、壞也是有因有緣,好會變壞、壞也可以變好,太固執好壞的觀念,并不合乎事實的真相,執著「好」的觀念,容易產生過度的期望、因為期望落空而失望,或者執著「壞」的觀念,容易過度恐懼、憂慮,看不到好壞的因緣變化。甚至對佛法的觀念產生執著也是有所住,住于「業障」、「功德」、「凈土」、「佛力加被」、或執著「無?!?、「苦」、「空」、「無我」,或執著「真?!?、「真心」等等就會變成所知障,見不到真相,變成來逃避現實生活的困境的藉口?!笜I障」、「功德」、「凈土」、「佛力加被」不應成為儀式化的的信仰,以功利、驅吉避兇的心態強化現實與理想的沖突和對立觀念,而應體會其深義,落實在生活中的心念和行為中離惡向善、離染清凈。因為業力如幻從緣生也將依緣而滅。內心喜悅祥和就是業障消除、功德增長,內心光明、智慧清澈、慈悲柔和,當下就是凈土、佛力顯現。并不一定非要以信仰的角度來解讀不可?!笩o?!?、「苦」、「空」、「無我」也不應成為否定人生的消極思想或當作終極實相,而是作為對人生困境深刻的反省。實相無相、如幻緣起。由此,不住有為、不住無為,在塵而不染,內心寂靜而活力充沛、喜悅自在、行于世間而不染著世間,才是不落兩邊的中道實相。同樣地,「真?!?、「真心」也不應想像為離開日常生常之外的神秘境界,而是「了知幻相、名為真實?!埂赋P圆豢傻?,名為寂減常住?!埂鸽x心無法,心性本空,方便說為真心」,在實際生活中,智慧光明?,F前,實相如如,不住真妄、心法,不落兩邊,行于中道,是為真實的生活??傊?,無住生心、不落兩邊,是在當下的生活情境中覺知、領悟并行動,不是停留在用頭腦中的佛法理論架構來看待事物而已。那樣很容易落入形式化、玄想、神秘的歧途中。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如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等事情,就告訴自己,這就是無常、一切皆空,于是覺得人生乏味、活得很沒有意思,心被「消極思想」所遮蔽,看不見完整的、無限的緣起,這個世界似乎就只是挫敗而已。若能打開視野、放寬心胸,明白即使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這僅只是現象界的一環而已,法性、法界的甚深無量絲毫無損。當身心平靜下來,看清挫敗的真實緣起,那么未來只要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就不會再發生?,F在雖然并不盡如人意,也能發現身旁的人、事、物中,蘊藏了很多喜悅和樂趣的泉源,端看我們能否走出心靈的囚禁,接觸到心靈和世界的光明面而已。當穿透心靈迷思,擺脫挫敗感,這時,或許可以到公園散散步,看看花草樹木、看看小孩戲耍,聽聽風聲、鳥聲,或者做做運動、與朋友、家人聚一聚,然后理智地分析因緣、了解因緣、改善因緣,路是活的,人是活的,不要鉆牛角尖、沉溺在沮喪的情緒里,世界仍然是寬闊的,即使工作不順心、金錢損失、感情失意,仍然有很多有意義的事、令人愉快的事可以去作。在這樣的心境中,更深刻地看清楚,看看這當中有沒有主宰外物、自主的「我」,有沒有絕對不變、固定標準的好壞、對錯、榮辱、得失。一再地看、仔細地檢視,這一切分別相只是一堆思想、觀念附加的附加物而已,實際上只有身、心、環境、世界相依相緣的運作和呈現而已。這就是無我、無相、無住的生活智慧,也就是「法」的生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經的主要內容是以大量譬喻和豐富的想象來說明大乘佛教的殊勝。全經以開、示、悟、入為總綱,具體敘述三乘歸于一乘的中心思想,反復論證大乘佛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在本經中,佛陀為了說明事理,采用了很多比喻來加以說明,從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于大眾理解?!斗ㄈA經》中共有七種比喻,簡稱為“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顯出精彩的文學性。 一、火宅喻 在《法華經》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講到長者從火宅中救出眾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經中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經常以各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讓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脫。接著,佛陀便以國中有大長者,因為年老體衰,擁有無量財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庭廣大,只有一個門,家中人數眾多。一天突然大火從家宅四面燃起,長者見大火起來,很是驚恐,自己能出逃。但顧及那些僮仆。他知道僮仆都貪圖嬉戲,沒有出逃的意思。為了讓僮仆逃到安全地帶,長者采用下面的技巧令僮仆得出。 經云:“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钢T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后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游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癄枙r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愿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長者就是通過允諾給予僮仆各種娛樂設施的方法,讓所有的僮仆都逃離出火宅,來到安全的地帶。長者喻我佛如來,孩子喻苦難的眾生;火喻世間之苦,宅子喻眾生輪回的三界。 火宅喻告訴我們:三界如火宅,眾生卻貪圖世間虛幻的快樂而不愿出離。 二、窮子喻 窮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講走失在外的窮孩子,面對所乞討的長者的富裕之家卻不知是自己的家。窮子見到長者身上真珠瓔珞充滿,價值千萬,莊嚴其身。他身旁還有很多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窮子見到長者如是威德莊嚴,心生恐怖,便快速離去。 長者見到窮子,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便派人追趕,將窮子追回。窮子非??植?,擔心被處死,長者令人以冷水灑面,促其醒悟。但窮子仍不醒悟,長者便放其外出乞討。接著,長者巧設方便,使人請窮子來家里打雜做事,逐漸使其漸悟自己就是長者兒子并最終繼承了家產。 經中的窮子喻二乘之人,長者喻佛陀,佛陀巧設方便,讓窮子從小乘修起,漸入大乘法門,最后將佛子帶入大乘境界。 三、藥草喻 藥草喻出自第五品《藥草喻品》。 經云:“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云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苣緟擦?、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花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本品中的眾生喻藥草(小藥草、中等藥草、大藥草)或樹木(小樹、大樹),但是法雨無差別,雨落在地上,藥草和樹木各取所需,都能開花結果。在下面經文中還多次提到草木、云雨。 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來教化的眾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來,大雨喻如來所說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經中以比喻的方式,以眾生經過險難之道為喻,說明小乘貪圖涅槃之境。經中說眾生經過五百由旬的險難之道,路上沒有人煙,非??植?。有一個聰明的導師,為了讓大眾能夠順利走過險道,于是對眾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夠進入這座城,就能夠安穩快樂。這時眾多疲勞之人,心生歡喜,感嘆說:“我們馬上就可以遠離惡道,得到安穩快樂?!边@些人于是便進入化城,想象著自己將得到安穩快樂,感到無比喜悅。導師知道眾人已經得到止息,不會疲倦,就去除化城,對眾生說:“你們今來,寶處不遠,前面的化城,是我變化而成,為讓你們休息一會兒?!? 這段比喻主要針對小乘圣者而說。小乘圣者貪圖進入涅槃境界,一旦進入后就不想離開。豈知真正的寶藏還在遙遠的地方,而這座讓休息者暫時歇腳的“化城”只是幻像,休息完后還要繼續趕路(指達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記品》。經中說,就好像有人來到親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這時親友便以無價寶珠系在其衣服里面,送給其人。這人醉臥在地竟然一點都不知道。他后來游行到其他國家。為了衣食之需,到處求索,過得很是艱難,若是得到少許財物,便感到十分滿足。后來,親友見到他便說:“你怎么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我過去為了讓你安樂,以無價寶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現在還在,你竟然不知道,還勤苦如此,以求自活,太愚癡了。你現在可用這個寶珠,換取所需之物,你就會過得如意,不會缺少東西了?!? 這段經文講窮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贈送寶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處奔波謀生。愚夫喻聲聞和緣覺,朋友喻我佛如來,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種種煩惱困擾。眾生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務的“衣食忙碌奔波,卻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贈與的寶珠——一乘佛法?!?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樂行品》。經中說,比如轉輪圣王,想以威力降伏眾國,而眾小國王并不順從,這時轉輪王便起兵前往討伐。王見到兵士中有戰功之人,心生歡喜,論功行賞,或給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嚴身之具,或種種金銀珠寶。但是,只有發髻中有一明珠,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別人會吃驚。但是,轉輪圣王見到眾兵士立如此大功,于是毫無吝嗇地將發髻中的明珠賞賜將士。 經文中的輪王比喻如來,髺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髺中,就如實理為權所隱。這就是說如來于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輪王解髺中之珠以與功臣,所以,以此為喻也。 七、醫子喻 醫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經中說,比如一個良醫,聰明智慧,善于配制藥方,治療眾生之病。這個良醫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為有事到其他國家,他的孩子因為不慎飲用了父親配制的毒藥而中毒。不久,醫生回來,眾子見到心大歡喜,請求父親醫治。父親見到孩子如此苦惱,便按照藥方,以好醫藥,色相美味,搗篩和合,讓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 經文中的醫生比喻如來,眾子比喻三乘人。因為諸子無知,飲用毒藥,心即狂亂,父親設方便,讓他們服用好藥得以治愈。這比喻三乘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施設各種方便,讓他們服用大乘法藥,迅速除去他們的苦惱,不讓他們有各種禍患,所以,以醫生之子作為比喻。 《法華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被佛教界稱為“經中之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經的主要內容是以大量譬喻和豐富的想象來說明大乘佛教的殊勝。全經以開、示、悟、入為總綱,具體敘述三乘歸于一乘的中心思想,反復論證大乘佛教的真實性與合理性。在本經中,佛陀為了說明事理,采用了很多比喻來加以說明,從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于大眾理解?!斗ㄈA經》中共有七種比喻,簡稱為“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顯出精彩的文學性。一、火宅喻在《法華經》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講到長者從火宅中救出眾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經中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經常以各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讓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脫。接著,佛陀便以國中有大長者,因為年老體衰,擁有無量財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庭廣大,只有一個門,家中人數眾多。一天突然大火從家宅四面燃起,長者見大火起來,很是驚恐,自己能出逃。但顧及那些僮仆。他知道僮仆都貪圖嬉戲,沒有出逃的意思。為了讓僮仆逃到安全地帶,長者采用下面的技巧令僮仆得出。經云:“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钢T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后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游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癄枙r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愿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遍L者就是通過允諾給予僮仆各種娛樂設施的方法,讓所有的僮仆都逃離出火宅,來到安全的地帶。長者喻我佛如來,孩子喻苦難的眾生;火喻世間之苦,宅子喻眾生輪回的三界?;鹫鞲嬖V我們:三界如火宅,眾生卻貪圖世間虛幻的快樂而不愿出離。二、窮子喻窮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講走失在外的窮孩子,面對所乞討的長者的富裕之家卻不知是自己的家。窮子見到長者身上真珠瓔珞充滿,價值千萬,莊嚴其身。他身旁還有很多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窮子見到長者如是威德莊嚴,心生恐怖,便快速離去。長者見到窮子,知道是自己的兒子,便派人追趕,將窮子追回。窮子非??植?,擔心被處死,長者令人以冷水灑面,促其醒悟。但窮子仍不醒悟,長者便放其外出乞討。接著,長者巧設方便,使人請窮子來家里打雜做事,逐漸使其漸悟自己就是長者兒子并最終繼承了家產。經中的窮子喻二乘之人,長者喻佛陀,佛陀巧設方便,讓窮子從小乘修起,漸入大乘法門,最后將佛子帶入大乘境界。三、藥草喻藥草喻出自第五品《藥草喻品》。經云:“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云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苣緟擦?、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花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北酒分械谋娚魉幉荩ㄐ∷幉?、中等藥草、大藥草)或樹木(小樹、大樹),但是法雨無差別,雨落在地上,藥草和樹木各取所需,都能開花結果。在下面經文中還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來教化的眾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來,大雨喻如來所說的一乘大法。四、化城喻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經中以比喻的方式,以眾生經過險難之道為喻,說明小乘貪圖涅槃之境。經中說眾生經過五百由旬的險難之道,路上沒有人煙,非??植?。有一個聰明的導師,為了讓大眾能夠順利走過險道,于是對眾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夠進入這座城,就能夠安穩快樂。這時眾多疲勞之人,心生歡喜,感嘆說:“我們馬上就可以遠離惡道,得到安穩快樂?!边@些人于是便進入化城,想象著自己將得到安穩快樂,感到無比喜悅。導師知道眾人已經得到止息,不會疲倦,就去除化城,對眾生說:“你們今來,寶處不遠,前面的化城,是我變化而成,為讓你們休息一會兒?!边@段比喻主要針對小乘圣者而說。小乘圣者貪圖進入涅槃境界,一旦進入后就不想離開。豈知真正的寶藏還在遙遠的地方,而這座讓休息者暫時歇腳的“化城”只是幻像,休息完后還要繼續趕路(指達到真正的涅槃)。五、衣珠喻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記品》。經中說,就好像有人來到親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這時親友便以無價寶珠系在其衣服里面,送給其人。這人醉臥在地竟然一點都不知道。他后來游行到其他國家。為了衣食之需,到處求索,過得很是艱難,若是得到少許財物,便感到十分滿足。后來,親友見到他便說:“你怎么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我過去為了讓你安樂,以無價寶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現在還在,你竟然不知道,還勤苦如此,以求自活,太愚癡了。你現在可用這個寶珠,換取所需之物,你就會過得如意,不會缺少東西了?!边@段經文講窮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贈送寶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處奔波謀生。愚夫喻聲聞和緣覺,朋友喻我佛如來,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種種煩惱困擾。眾生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務的“衣食忙碌奔波,卻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贈與的寶珠——一乘佛法?!绷?、髻珠喻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樂行品》。經中說,比如轉輪圣王,想以威力降伏眾國,而眾小國王并不順從,這時轉輪王便起兵前往討伐。王見到兵士中有戰功之人,心生歡喜,論功行賞,或給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嚴身之具,或種種金銀珠寶。但是,只有發髻中有一明珠,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別人會吃驚。但是,轉輪圣王見到眾兵士立如此大功,于是毫無吝嗇地將發髻中的明珠賞賜將士。經文中的輪王比喻如來,髺喻二乘權教,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髺中,就如實理為權所隱。這就是說如來于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輪王解髺中之珠以與功臣,所以,以此為喻也。七、醫子喻醫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經中說,比如一個良醫,聰明智慧,善于配制藥方,治療眾生之病。這個良醫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為有事到其他國家,他的孩子因為不慎飲用了父親配制的毒藥而中毒。不久,醫生回來,眾子見到心大歡喜,請求父親醫治。父親見到孩子如此苦惱,便按照藥方,以好醫藥,色相美味,搗篩和合,讓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經文中的醫生比喻如來,眾子比喻三乘人。因為諸子無知,飲用毒藥,心即狂亂,父親設方便,讓他們服用好藥得以治愈。這比喻三乘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施設各種方便,讓他們服用大乘法藥,迅速除去他們的苦惱,不讓他們有各種禍患,所以,以醫生之子作為比喻。
一位風水名師,為人看墳斷宅非常準確,經過調理的宅墓許多人都成了富貴。但他自己的兒孫們都不富裕,也沒有一個當官的。有一天,他的兒子說:“爹,你是一個風水名師,為什么咱們家沒有出一個當官的?你就不能調理一下,讓咱家也富裕,也出官員?” 風水師說:“可以,但必須按我說的去辦,明天午時是一個是吉時良辰,你們哥仨到你爺爺的墳上拜祭一下,然后將我包好的鎮物埋在東南西北方向上,不出數年可以出官。但埋下后,不可以說一句喪氣話,直走回家?!贝稳瘴鐣r,哥仨按照老爹的吩咐,到爺爺的墓地去按法調理后,回家的路上,突然從路上走來一個乞丐,乞丐說:“想討點吃的,或給點小錢?!崩洗笠荒_踢開。并說道:“真倒霉,遇到一個要飯的”。 回家后,老爹說:“一路上,遇到什么人了?你們一定說了倒霉話吧?”哥仨只好承認事實。然后老爹說:“你們沒有當官的命啊,我雖然精通術數風水,但也違背不了天意,剛才你們遇到那個討飯的,就是你們的爺爺的靈魂??!”你們這樣對待祖上,哪會有當官的福分呢!” 古人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案H司痈5亍?,那沒有福德之人,本身也擔不起那福德之地。必應因種種緣由,失之交臂。 在《了凡四訓》中寫到:福建莆田縣的林家,他們的長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常做粉團給窮人吃,只要有人要,從不厭倦。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都給他,一連三年都是這樣,仙人這才知道她做善事確實出于真誠。道人就向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么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后面有一塊寶地,你將來你死后葬在那里,后代子孫當官的人數,就會像一升芝麻那么多?!焙髞砝咸ナ?,她的兒子依照仙人指定的地點埋葬,葬后第一代就有九人中進士,后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很多。 因此,福建竟有“無林不開榜”的傳言(意思是每次考試發榜,榜上準有林家人)。 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不知布施的無福德之人,求之富貴而不得。行善積德之人,福德深厚,必得福報;不求富貴,而富貴自來。在《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到:“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 現在很多人,不布施、舍是如何?也就罷了,更可怕是,人心貪得無厭。自己不想任何付出,就要坐享其成?;蛘弑緛聿粚儆谧约簯玫臇|西財物,強行盜取。貪念加重,貪業增多,變為惡因,種下惡果,因緣成熟之際,他們定會自食惡果。去看看,那些貪官的下場,和那些強盜下場,就知道貪業的會他們給來什么惡果的。這是很典型一種由貪變成的惡果。 古人造詞“舍得”二字,是有因果關系的。預先得來,必先舍去。舍在前,為因。得在后,為果。就像一個農夫,要想秋天多得糧食,就要先春天多播種子。春天不播一粒種,秋天豈得萬斤糧!不行春風,難得秋雨。佛說人有三毒:貪、嗔、癡。行善、布施、舍去,是能斷貪念,為修一切善,種善根的。種下善根才會得善果,才會有福德,才會福報的,才會“佛事門中求,有求必應”。正如《藥師經》中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笨蓱z的是,有些愚昧無知眾生,貪念極其重,想收獲糧食,但有時連一粒糧食種子,都不舍下播種,還在哪里“黃粱一夢”呢。哪里會有福德和福報會降臨他們呢?沒有! 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馀慶! 一位風水名師,為人看墳斷宅非常準確,經過調理的宅墓許多人都成了富貴。但他自己的兒孫們都不富裕,也沒有一個當官的。有一天,他的兒子說:“爹,你是一個風水名師,為什么咱們家沒有出一個當官的?你就不能調理一下,讓咱家也富裕,也出官員?”風水師說:“可以,但必須按我說的去辦,明天午時是一個是吉時良辰,你們哥仨到你爺爺的墳上拜祭一下,然后將我包好的鎮物埋在東南西北方向上,不出數年可以出官。但埋下后,不可以說一句喪氣話,直走回家?!贝稳瘴鐣r,哥仨按照老爹的吩咐,到爺爺的墓地去按法調理后,回家的路上,突然從路上走來一個乞丐,乞丐說:“想討點吃的,或給點小錢?!崩洗笠荒_踢開。并說道:“真倒霉,遇到一個要飯的”?;丶液?,老爹說:“一路上,遇到什么人了?你們一定說了倒霉話吧?”哥仨只好承認事實。然后老爹說:“你們沒有當官的命啊,我雖然精通術數風水,但也違背不了天意,剛才你們遇到那個討飯的,就是你們的爺爺的靈魂??!”你們這樣對待祖上,哪會有當官的福分呢!”古人言“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案H司痈5亍?,那沒有福德之人,本身也擔不起那福德之地。必應因種種緣由,失之交臂。在《了凡四訓》中寫到:福建莆田縣的林家,他們的長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常做粉團給窮人吃,只要有人要,從不厭倦。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都給他,一連三年都是這樣,仙人這才知道她做善事確實出于真誠。道人就向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么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后面有一塊寶地,你將來你死后葬在那里,后代子孫當官的人數,就會像一升芝麻那么多?!焙髞砝咸ナ?,她的兒子依照仙人指定的地點埋葬,葬后第一代就有九人中進士,后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很多。因此,福建竟有“無林不開榜”的傳言(意思是每次考試發榜,榜上準有林家人)。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不知布施的無福德之人,求之富貴而不得。行善積德之人,福德深厚,必得福報;不求富貴,而富貴自來。在《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到:“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爆F在很多人,不布施、舍是如何?也就罷了,更可怕是,人心貪得無厭。自己不想任何付出,就要坐享其成?;蛘弑緛聿粚儆谧约簯玫臇|西財物,強行盜取。貪念加重,貪業增多,變為惡因,種下惡果,因緣成熟之際,他們定會自食惡果。去看看,那些貪官的下場,和那些強盜下場,就知道貪業的會他們給來什么惡果的。這是很典型一種由貪變成的惡果。古人造詞“舍得”二字,是有因果關系的。預先得來,必先舍去。舍在前,為因。得在后,為果。就像一個農夫,要想秋天多得糧食,就要先春天多播種子。春天不播一粒種,秋天豈得萬斤糧!不行春風,難得秋雨。佛說人有三毒:貪、嗔、癡。行善、布施、舍去,是能斷貪念,為修一切善,種善根的。種下善根才會得善果,才會有福德,才會福報的,才會“佛事門中求,有求必應”。正如《藥師經》中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笨蓱z的是,有些愚昧無知眾生,貪念極其重,想收獲糧食,但有時連一粒糧食種子,都不舍下播種,還在哪里“黃粱一夢”呢。哪里會有福德和福報會降臨他們呢?沒有!易經云:積善之家,必有馀慶!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涅槃后,有三顆佛牙舍利傳世,目前一顆在中國大陸,一顆在斯里蘭卡,第三顆原供奉于印度,十三世紀時,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佛陀真身舍利被秘密帶往西藏,供奉在薩迦遮楚秋的“囊極拉齋寺”。一九六八年拉齋寺被毀,佛陀舍利由西藏喇嘛貢噶多杰仁波切拾獲,潛送回印度。 三十年后,貢噶多杰仁波切自感年事已高,欲將保護多年的佛陀舍利托付值得信賴之人;時值一九九八年,佛光山開山星云大師赴印度傳授三壇大戒,貢噶多杰仁波切肯定星云大師長期推展佛教的努力和貢獻,必能將佛陀舍利做最妥善安排,于是聯名十二位仁波切共同認證簽署,將佛陀舍利托付星云大師。 星云大師深感佛世難逢,佛陀舍利亦為宇宙稀有之寶,在接受捐贈當下亦決意建塔供奉,匯聚千家寺院、百萬人士的力量,共建“佛陀紀念館”。 恭迎回臺萬眾瞻仰 后星云大師率眾經由尼泊爾、泰國,將佛陀舍利恭迎回臺灣。佛陀舍利駕臨臺灣當日,大雨滂沱,就在抵達臺北松山火車站前時,大雨驟停,路面上乍現如黃金鋪地般的燦爛金光,眾人不禁驚呼:“是金光大道、是佛光大道!” 恭迎法會現場更聚集萬千民眾夾道恭迎,不分政黨、宗派、種族,齊聚當時的臺北中正紀念堂,氣氛祥和莊嚴,而在海內外多家媒體實況直播下,盛大的殊勝景象,透過螢光幕同步播放,震撼全球。 在經臨時壇場的誦經、回向儀式后,佛陀舍利暫奉在佛光山臺北道場,八個月期間,前往瞻仰的信眾逾數十萬人次,義工超過萬人,觀禮者無不流露歡喜、感動神情。 星云大師在安奉儀式時有感而發地說:“人們瞻仰佛陀舍利后,不但會恭敬合掌,還會生起歡喜心、道德心,因此佛陀舍利比黃金、鉆石還要珍貴;希望大家藉由禮拜佛陀舍利,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 ”此情此景更加堅決了大師興建佛館的愿心。 看到佛法看到生命 為了尋覓建館地點,歷經多次波折?;仡欉^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表示,佛陀紀念館原本不打算蓋在南部,而是要興建在宜蘭,但峰回路轉,最終選擇緊臨佛光山的土地,不但面積適中,且能夠獨立形成一個佛教園區,在二零零三年元月舉行安基典禮. 建筑用地底定后,如何讓佛陀紀念館與民眾產生連結,進而裨益社會人心,星云大師苦心擘畫。他曾明示“佛陀紀念館是為大眾而建,所有的建筑元素基于人性化,讓每個人來都有‘回家’的感受?!? 大師進一步說明,民眾無論是信仰佛陀、天主、基督,甚或媽祖等,進入佛館就感受到自己是佛、是天主、是媽祖,“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佛館讓來自全世界的民眾看見自己、肯定自己,進而提升自己,這就是佛館設立的目標?!? “佛陀紀念館是以有形的建筑,開發人們內心的清凈佛性,為人間注入真、善、美,可說是‘人間佛教’的具體呈現.”大師表示,佛館不但融合傳統與現代,亦結合知識與人文,讓人們可以看到佛法,看到生命。 “佛陀紀念館不僅代表佛教一個歷史性的建筑,也將成為世界的一大奇觀,甚至與萬里長城媲美?!贝髱熣f,在佛館不但能增加知識、更能凈化身心;期待海內外民眾到此能喜歡上佛陀,跟佛菩薩沒有距離感,人人浸潤于佛陀的光明之中。 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佛陀涅槃后,有三顆佛牙舍利傳世,目前一顆在中國大陸,一顆在斯里蘭卡,第三顆原供奉于印度,十三世紀時,伊斯蘭教進入印度,佛陀真身舍利被秘密帶往西藏,供奉在薩迦遮楚秋的“囊極拉齋寺”。一九六八年拉齋寺被毀,佛陀舍利由西藏喇嘛貢噶多杰仁波切拾獲,潛送回印度。三十年后,貢噶多杰仁波切自感年事已高,欲將保護多年的佛陀舍利托付值得信賴之人;時值一九九八年,佛光山開山星云大師赴印度傳授三壇大戒,貢噶多杰仁波切肯定星云大師長期推展佛教的努力和貢獻,必能將佛陀舍利做最妥善安排,于是聯名十二位仁波切共同認證簽署,將佛陀舍利托付星云大師。星云大師深感佛世難逢,佛陀舍利亦為宇宙稀有之寶,在接受捐贈當下亦決意建塔供奉,匯聚千家寺院、百萬人士的力量,共建“佛陀紀念館”。恭迎回臺萬眾瞻仰后星云大師率眾經由尼泊爾、泰國,將佛陀舍利恭迎回臺灣。佛陀舍利駕臨臺灣當日,大雨滂沱,就在抵達臺北松山火車站前時,大雨驟停,路面上乍現如黃金鋪地般的燦爛金光,眾人不禁驚呼:“是金光大道、是佛光大道!”恭迎法會現場更聚集萬千民眾夾道恭迎,不分政黨、宗派、種族,齊聚當時的臺北中正紀念堂,氣氛祥和莊嚴,而在海內外多家媒體實況直播下,盛大的殊勝景象,透過螢光幕同步播放,震撼全球。在經臨時壇場的誦經、回向儀式后,佛陀舍利暫奉在佛光山臺北道場,八個月期間,前往瞻仰的信眾逾數十萬人次,義工超過萬人,觀禮者無不流露歡喜、感動神情。星云大師在安奉儀式時有感而發地說:“人們瞻仰佛陀舍利后,不但會恭敬合掌,還會生起歡喜心、道德心,因此佛陀舍利比黃金、鉆石還要珍貴;希望大家藉由禮拜佛陀舍利,學習佛陀的慈悲、智慧?!贝饲榇司案訄詻Q了大師興建佛館的愿心??吹椒鸱吹缴鼮榱藢ひ捊^地點,歷經多次波折?;仡欉^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表示,佛陀紀念館原本不打算蓋在南部,而是要興建在宜蘭,但峰回路轉,最終選擇緊臨佛光山的土地,不但面積適中,且能夠獨立形成一個佛教園區,在二零零三年元月舉行安基典禮.建筑用地底定后,如何讓佛陀紀念館與民眾產生連結,進而裨益社會人心,星云大師苦心擘畫。他曾明示“佛陀紀念館是為大眾而建,所有的建筑元素基于人性化,讓每個人來都有‘回家’的感受?!贝髱熯M一步說明,民眾無論是信仰佛陀、天主、基督,甚或媽祖等,進入佛館就感受到自己是佛、是天主、是媽祖,“心、佛與眾生,三無差別,佛館讓來自全世界的民眾看見自己、肯定自己,進而提升自己,這就是佛館設立的目標?!薄胺鹜蛹o念館是以有形的建筑,開發人們內心的清凈佛性,為人間注入真、善、美,可說是‘人間佛教’的具體呈現.”大師表示,佛館不但融合傳統與現代,亦結合知識與人文,讓人們可以看到佛法,看到生命?!胺鹜蛹o念館不僅代表佛教一個歷史性的建筑,也將成為世界的一大奇觀,甚至與萬里長城媲美?!贝髱熣f,在佛館不但能增加知識、更能凈化身心;期待海內外民眾到此能喜歡上佛陀,跟佛菩薩沒有距離感,人人浸潤于佛陀的光明之中。
有些修道的人,貪念不多,而且非常精進用功。但是,如果沒有調好自己的心,就很容易產生瞋念。 所謂「嫉惡如仇」,遇到看不慣的人事物,馬上會起瞋恨心,口出惡言,指責批評,甚至于毒罵;這種修行人,是缺少忍的工夫,也可說是沒有智慧、沒有慈悲的人。 雖然他是精進行道的人,但心卻如猛火般剛烈,碰到什么都會燃燒,不但將自己的功德、人緣都燒掉,甚至連三寶的形象也會被燒毀,所以佛陀要在談戒貪之后,特別接著談戒瞋。 在家居士貪著五欲,當然也會有強烈的瞋心,不過瞋心卻不一定和貪心成正比,特別是有些人會為了貪而不讓瞋心顯露出來。倒是剛愎自用、守身如玉、孤芳自賞的人,很容易表現出瞋恨心的習氣。 一個修行的人,如果變成這樣---貪心不強卻瞋心猛烈,那是很可惜的。 有些修道的人,貪念不多,而且非常精進用功。但是,如果沒有調好自己的心,就很容易產生瞋念。所謂「嫉惡如仇」,遇到看不慣的人事物,馬上會起瞋恨心,口出惡言,指責批評,甚至于毒罵;這種修行人,是缺少忍的工夫,也可說是沒有智慧、沒有慈悲的人。雖然他是精進行道的人,但心卻如猛火般剛烈,碰到什么都會燃燒,不但將自己的功德、人緣都燒掉,甚至連三寶的形象也會被燒毀,所以佛陀要在談戒貪之后,特別接著談戒瞋。在家居士貪著五欲,當然也會有強烈的瞋心,不過瞋心卻不一定和貪心成正比,特別是有些人會為了貪而不讓瞋心顯露出來。倒是剛愎自用、守身如玉、孤芳自賞的人,很容易表現出瞋恨心的習氣。一個修行的人,如果變成這樣---貪心不強卻瞋心猛烈,那是很可惜的。
人生三大問題里,有個婚姻問題。外國人往往頌揚愛情,把愛情看得很神圣。其實說穿了之后,愛情屬于欲,并不神圣。 愛是愛欲,情是情欲,總之和欲緊密相連。欲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主要兩種:食欲、色欲。吃東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毙牟辉谶@個上頭的時候,吃東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兒。這個味兒哪去了?因為沒有食欲呀!自然不覺得有味兒了?!白釉邶R聞韶”,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在三個月里頭,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兒。 亡室蕭秾華在重慶的時候,我的朋友齊居士告訴她,吃肉時用觀想的法子,觀想肉變成一朵蓮花,然后咽下去,她按這法子,試了一陣之后說:“我吃的肉一點味也沒有了?!笨梢娢秲菏怯捎谀愕氖秤a生的。所以,你的心不在這上頭,就沒有味兒了。 外國人很明白這個道理,請客宴會,總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貴講究,廚師多么高明難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紹、宣揚,引起大家食欲,讓賓客覺得好吃。愛情不離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從欲上出發,并不神圣。 《楞嚴經》就說:“汝愛我心”,你愛我思慕之心,“我憐汝色”,我就喜歡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緣”,就是因為這個因緣,經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纏縛。你喜歡我的心,我喜歡你的容色,互相愛戀,常在纏縛。這種情,是以欲為本,互相捆綁起來。當然在家就有夫婦之道,這也是人生的一個因緣,大家也應該隨緣。有在家人提出要絕欲的問題,我反問說:“您夫人同意嗎?”所以應該注意家庭的和諧。因此,在選擇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有很正確的標準,以人品為第一,其余的條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對方是個明白人,俗語說:“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跟糊涂人說話?!钡诙?,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損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 第三,是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術。第四,是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系上也很正派。 這樣的人就很好,是上選。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我們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于修持有極大便利。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于兒女都不信佛?,F在你們還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臨終,你兒女信佛和你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太大了。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 現在一般說起來,這個時候還是需要有人幫助一下,完全能夠生死自由,不需要幫助,這種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這個力量,有人幫一下還是好嘛!可以增上呀!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別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結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們應當慎重,也應祈禱,靠佛力。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眼睛。要不斷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對于一個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后判斷,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關鍵是寧缺毋濫,有的人很善于討人喜歡、獻殷勤,很伶俐,很聰明。而實際上,往往跟我們所要求的主要問題:明白、良善、誠實、正派是不相容的。 我們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許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們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個譬喻,好比蓮花在污泥里一樣,蓮花就長在泥里頭,所以在家人不能離開社會與家庭,就是這堆泥,藕就在泥里生長,要離開這些泥,就把花掐下來了,也就不會結蓮蓬了。所以就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也就是世間??墒?,若總在泥里,還能開花結果嗎?有什么出頭之日?所以花與葉都要發出來,發出來不但離開了泥,而且離開了水。所以我們應該這樣體會,這個家庭是一堆泥,你離不開這堆泥。你到和尚廟里,和尚廟里還是一堆泥。但我們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長到虛空中,才能開花結果,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比喻。這就是心出家。 人生三大問題里,有個婚姻問題。外國人往往頌揚愛情,把愛情看得很神圣。其實說穿了之后,愛情屬于欲,并不神圣。愛是愛欲,情是情欲,總之和欲緊密相連。欲是人與動物都有的,主要兩種:食欲、色欲。吃東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毙牟辉谶@個上頭的時候,吃東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兒。這個味兒哪去了?因為沒有食欲呀!自然不覺得有味兒了?!白釉邶R聞韶”,孔子在齊國聽到了演奏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在三個月里頭,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兒。亡室蕭秾華在重慶的時候,我的朋友齊居士告訴她,吃肉時用觀想的法子,觀想肉變成一朵蓮花,然后咽下去,她按這法子,試了一陣之后說:“我吃的肉一點味也沒有了?!笨梢娢秲菏怯捎谀愕氖秤a生的。所以,你的心不在這上頭,就沒有味兒了。外國人很明白這個道理,請客宴會,總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貴講究,廚師多么高明難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紹、宣揚,引起大家食欲,讓賓客覺得好吃。愛情不離色欲,色欲也是如此,都是從欲上出發,并不神圣?!独銍澜洝肪驼f:“汝愛我心”,你愛我思慕之心,“我憐汝色”,我就喜歡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緣”,就是因為這個因緣,經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纏縛。你喜歡我的心,我喜歡你的容色,互相愛戀,常在纏縛。這種情,是以欲為本,互相捆綁起來。當然在家就有夫婦之道,這也是人生的一個因緣,大家也應該隨緣。有在家人提出要絕欲的問題,我反問說:“您夫人同意嗎?”所以應該注意家庭的和諧。因此,在選擇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有很正確的標準,以人品為第一,其余的條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對方是個明白人,俗語說:“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跟糊涂人說話?!钡诙?,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損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誠實,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術。第四,是正派,作風正派,男女關系上也很正派。這樣的人就很好,是上選。其他的條件都可以降低。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現在找個賢人都不容易。我們婚姻、家庭問題解決得好,對于修持有極大便利。建設一個佛化的家庭,對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兒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過于兒女都不信佛?,F在你們還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臨終,你兒女信佛和你兒女不信佛,這個差別就太大了。他幫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F在一般說起來,這個時候還是需要有人幫助一下,完全能夠生死自由,不需要幫助,這種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這個力量,有人幫一下還是好嘛!可以增上呀!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別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結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們應當慎重,也應祈禱,靠佛力。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眼睛。要不斷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對于一個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后判斷,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關鍵是寧缺毋濫,有的人很善于討人喜歡、獻殷勤,很伶俐,很聰明。而實際上,往往跟我們所要求的主要問題:明白、良善、誠實、正派是不相容的。我們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許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們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個譬喻,好比蓮花在污泥里一樣,蓮花就長在泥里頭,所以在家人不能離開社會與家庭,就是這堆泥,藕就在泥里生長,要離開這些泥,就把花掐下來了,也就不會結蓮蓬了。所以就離不開家庭,離不開社會,也就是世間??墒?,若總在泥里,還能開花結果嗎?有什么出頭之日?所以花與葉都要發出來,發出來不但離開了泥,而且離開了水。所以我們應該這樣體會,這個家庭是一堆泥,你離不開這堆泥。你到和尚廟里,和尚廟里還是一堆泥。但我們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長到虛空中,才能開花結果,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比喻。這就是心出家。
平時,不少在家學佛的居士向師父訴說煩惱:自己很想精進學佛,家庭成員總是障礙重重,結果煩煩惱惱,甚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自嘆福報淺薄,其實,是智慧不夠。 看到一篇文章《家庭與菩提心》,覺得不錯,錄之于后,以饗有緣。 現在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發了利益一切眾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卻不能和睦相處,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經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學習佛法,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沒有重視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注意菩提心而導致的結果。 在大乘佛教修持過程中,自我們初發菩提心到最終圓滿佛果,在這個中間諸佛菩薩當然是我們至關重要的所依助緣,這點我們很多人都會知道。但是,很多人卻不清楚,除了諸佛菩薩外,三界蕓蕓眾生對修行菩提的作用有何等重要。從修行所依助緣的角度而言,眾生與佛作用是相等的,每個修行人都必須平等去尊敬。而許多人不明白這點,只知道尊重佛陀,卻不尊重眾生,這是非理的觀念與行為。 如果沒有佛陀引導我們,我們就如同迷途于曠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從三界輪回中得到解脫,但如果不依靠眾生,那我們菩提樹之根就沒有了。如《華嚴經》中說:“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辈灰辣娚?,誰也無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眾敬如師?!北娚勤吶肫刑嶂局?,如果想得到佛果,即應當把一切眾生與自己的上師一樣恭敬承侍。 那么眾生有很多,家庭就是眾生而組成的,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外面大家一致是一個不錯的修行人,喜歡幫助別人,并且菩提心很好等等。但是就是和家庭搞不團結,經常對自己家人有很大的脾氣,搞的人見人煩,我自己認為這種修行人就是有問題,因為把家庭和自己最近的親人都沒有辦法融合,那么說明我們就不是真正的產生菩提心,因為一個家庭不一定都是修行人,如果自己是修行人,那么就應該承受家庭給我們帶來任何的不利因素,比如說:夫妻吵架,吵架的起因不可能是因為單方面產生的,肯定是兩個人都有問題才會吵架,因為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那么如果有一個人是發了菩提心的,那么這個問題,就很簡單的處理,這個發菩提心的一方,就應該知道自己的丈夫(妻子)也是眾生,他因為我而不快樂,想要發泄,那么我就不應該令他繼續生煩惱,應該寬容他的無理也好,取鬧也罷,漸漸的他也會感覺到你的好。 你自己本身也會慢慢的開始對一切周圍的人產生同樣的心理,那么這個菩提心越來越接近于真實。相反他說你一句你還他十句,那么從因果的角度來說,那就是惡性循環,有此因必有此果,你們的家庭也就越來越多的爭吵和謾罵。 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實踐在很多事情的方面,因為誰也不愿意和一個自私的人或者嗔心強烈的人在一起,如果我們連對自己的家人也不能以菩提心相待,可想而知你對其它眾生的菩提心是如何?因為家人是我們無始以來極其貪戀的一個因素,我們對他們都無法產生菩提心的態度,怎么可能對一些毫不相干的眾生產生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覺得一個家庭的和睦也標志著修菩提心的人是否與菩提心相應,如果相應的話,那么這個人的家庭不會產生那么多分歧的。許多接觸過密宗上師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長時間的不愿意離開上師,就是因為上師的菩提心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和上師呆在一起,上師絕對不會害我們,只想著用善巧方便利益我們。所以我們喜歡和上師在一起。而如果我們和一個傷害我們性命的人在一起,我們不管是誰都恨不得趕快離開他。所以,一個擁有菩提心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別人的愛戴,他和公司的人也會處理好,和老板也會和睦,和朋友也不會爭吵,家人也喜而樂見,周圍領居也經常贊嘆。反之就是另外一個局面。 有些人不明白這些道理,他們對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見到都要五體投地的頂禮供養,但看到令自己不開心的人,馬上就生厭煩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譏謗傷害。這種做法與所求的菩提心完全背道而馳,也不是佛弟子應有的行徑。修學佛法的目的,無非是解脫成就,如果舍棄了修行道中與佛無異的眾生功德源,那就會如同只有一個輪子的大車,無論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進。作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為規范,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眾生,那么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眾”,也決不是佛教的教法與行為。那么敬眾而不敬自己家庭成員,那前面的行為是根本無法保證完成。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能依與所依的關系,如果我們不能把家庭搞和睦,那么說明佛法還沒有融入世間。沒有融入世間,菩提心就沒有建立。家庭如果搞不好,修學佛法是難上難,家庭搞好了,就說明自己在修學的道路上少了一些違緣。很多成佛的經典都有眷屬圓滿的講解,并且眷屬也是成佛很大的助緣,藏族有很多出家人都是由家人來供養完全道業,故我們一定要處理好家庭融入菩提。 平時,不少在家學佛的居士向師父訴說煩惱:自己很想精進學佛,家庭成員總是障礙重重,結果煩煩惱惱,甚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鬧……自嘆福報淺薄,其實,是智慧不夠??吹揭黄恼隆都彝ヅc菩提心》,覺得不錯,錄之于后,以饗有緣?,F在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發了利益一切眾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卻不能和睦相處,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經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學習佛法,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沒有重視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注意菩提心而導致的結果。在大乘佛教修持過程中,自我們初發菩提心到最終圓滿佛果,在這個中間諸佛菩薩當然是我們至關重要的所依助緣,這點我們很多人都會知道。但是,很多人卻不清楚,除了諸佛菩薩外,三界蕓蕓眾生對修行菩提的作用有何等重要。從修行所依助緣的角度而言,眾生與佛作用是相等的,每個修行人都必須平等去尊敬。而許多人不明白這點,只知道尊重佛陀,卻不尊重眾生,這是非理的觀念與行為。如果沒有佛陀引導我們,我們就如同迷途于曠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從三界輪回中得到解脫,但如果不依靠眾生,那我們菩提樹之根就沒有了。如《華嚴經》中說:“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辈灰辣娚?,誰也無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于眾敬如師?!北娚勤吶肫刑嶂局?,如果想得到佛果,即應當把一切眾生與自己的上師一樣恭敬承侍。那么眾生有很多,家庭就是眾生而組成的,我們生活中就有很多人,在外面大家一致是一個不錯的修行人,喜歡幫助別人,并且菩提心很好等等。但是就是和家庭搞不團結,經常對自己家人有很大的脾氣,搞的人見人煩,我自己認為這種修行人就是有問題,因為把家庭和自己最近的親人都沒有辦法融合,那么說明我們就不是真正的產生菩提心,因為一個家庭不一定都是修行人,如果自己是修行人,那么就應該承受家庭給我們帶來任何的不利因素,比如說:夫妻吵架,吵架的起因不可能是因為單方面產生的,肯定是兩個人都有問題才會吵架,因為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那么如果有一個人是發了菩提心的,那么這個問題,就很簡單的處理,這個發菩提心的一方,就應該知道自己的丈夫(妻子)也是眾生,他因為我而不快樂,想要發泄,那么我就不應該令他繼續生煩惱,應該寬容他的無理也好,取鬧也罷,漸漸的他也會感覺到你的好。你自己本身也會慢慢的開始對一切周圍的人產生同樣的心理,那么這個菩提心越來越接近于真實。相反他說你一句你還他十句,那么從因果的角度來說,那就是惡性循環,有此因必有此果,你們的家庭也就越來越多的爭吵和謾罵。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實踐在很多事情的方面,因為誰也不愿意和一個自私的人或者嗔心強烈的人在一起,如果我們連對自己的家人也不能以菩提心相待,可想而知你對其它眾生的菩提心是如何?因為家人是我們無始以來極其貪戀的一個因素,我們對他們都無法產生菩提心的態度,怎么可能對一些毫不相干的眾生產生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我覺得一個家庭的和睦也標志著修菩提心的人是否與菩提心相應,如果相應的話,那么這個人的家庭不會產生那么多分歧的。許多接觸過密宗上師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長時間的不愿意離開上師,就是因為上師的菩提心對我們影響很大,我們和上師呆在一起,上師絕對不會害我們,只想著用善巧方便利益我們。所以我們喜歡和上師在一起。而如果我們和一個傷害我們性命的人在一起,我們不管是誰都恨不得趕快離開他。所以,一個擁有菩提心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別人的愛戴,他和公司的人也會處理好,和老板也會和睦,和朋友也不會爭吵,家人也喜而樂見,周圍領居也經常贊嘆。反之就是另外一個局面。有些人不明白這些道理,他們對佛像、佛塔等非常尊敬,每次見到都要五體投地的頂禮供養,但看到令自己不開心的人,馬上就生厭煩心,甚至要生嗔恨去譏謗傷害。這種做法與所求的菩提心完全背道而馳,也不是佛弟子應有的行徑。修學佛法的目的,無非是解脫成就,如果舍棄了修行道中與佛無異的眾生功德源,那就會如同只有一個輪子的大車,無論如何也不能在菩提大道上前進。作為佛弟子,恭敬利益有情是基本的行為規范,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尊重佛陀而不尊重眾生,那么他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而“敬佛不敬眾”,也決不是佛教的教法與行為。那么敬眾而不敬自己家庭成員,那前面的行為是根本無法保證完成。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能依與所依的關系,如果我們不能把家庭搞和睦,那么說明佛法還沒有融入世間。沒有融入世間,菩提心就沒有建立。家庭如果搞不好,修學佛法是難上難,家庭搞好了,就說明自己在修學的道路上少了一些違緣。很多成佛的經典都有眷屬圓滿的講解,并且眷屬也是成佛很大的助緣,藏族有很多出家人都是由家人來供養完全道業,故我們一定要處理好家庭融入菩提。
說別人不愛聽的話,說別人的缺點和不足,這都是惡語。你讓他傷心,讓他生氣,他所做的善根就會被摧毀,這就等于你摧毀了他的善根。這個罪過非常嚴重。所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說別人的缺點和毛病。 有的人說:“我是為了他好”。如果你真是為他好,也得看看,你有沒有調伏他的能力?你們之間有沒有這個緣分?你得看好!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們之間沒有這個緣分,你卻說他的缺點,不但不能讓他改正,反而還會讓他生氣、煩惱。 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這樣的結果還要這樣做,那就有一定的罪過。因為你發心不正確,將來要感受果報的。在因果面前誰也躲不了!所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傷害他人。 說別人不愛聽的話,說別人的缺點和不足,這都是惡語。你讓他傷心,讓他生氣,他所做的善根就會被摧毀,這就等于你摧毀了他的善根。這個罪過非常嚴重。所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說別人的缺點和毛病。有的人說:“我是為了他好”。如果你真是為他好,也得看看,你有沒有調伏他的能力?你們之間有沒有這個緣分?你得看好!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們之間沒有這個緣分,你卻說他的缺點,不但不能讓他改正,反而還會讓他生氣、煩惱。如果你明明知道是這樣的結果還要這樣做,那就有一定的罪過。因為你發心不正確,將來要感受果報的。在因果面前誰也躲不了!所以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傷害他人。
受菩薩戒必須要有菩提心的基礎。如果沒有菩提心,受菩薩戒也是虛假的。 很多人都已經受菩薩戒了,但是我們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在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若是連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沒有,那么你所受的菩薩戒不是真正的菩薩戒。 菩薩的戒律是什么?是菩薩應該做的以及不應該做的。 戒是不允許做的,律是必須要做的。但你沒有發菩提心,你能算得上是菩薩嗎?如果你不是菩薩,你怎么受菩薩戒呢?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也很難得到戒體。所以,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受菩薩戒。 受菩薩戒必須要有菩提心的基礎。如果沒有菩提心,受菩薩戒也是虛假的。很多人都已經受菩薩戒了,但是我們好好觀察自己的相續,在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若是連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沒有,那么你所受的菩薩戒不是真正的菩薩戒。菩薩的戒律是什么?是菩薩應該做的以及不應該做的。戒是不允許做的,律是必須要做的。但你沒有發菩提心,你能算得上是菩薩嗎?如果你不是菩薩,你怎么受菩薩戒呢?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也很難得到戒體。所以,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才能受菩薩戒。
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慢,是與生俱來的,凡夫眾生都有。當這個慢心生起的時候,我們要立刻覺知,馬上對治。對治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謙卑。 《周易》里面有一個“謙”卦,卦體中上卦為坤(地),下卦為艮(山)。謙卦艮下坤上,為地中有山之象?!傅叵掠猩?,謙之象也?!股奖靖叽?,但處于地下,高大而不顯示出來,也如同當你很有內涵,很有實力,但表現得非常平和一樣,這是謙之象也。謙卦是六爻皆吉。 謙卑就是抬高他人,高看他人,而擺低自己,覺得我什么都做得不夠、不好,而在其他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學習之處。 與此相反,一個貢高我慢的人常常是把自己微小的優點放得很大,沾沾自喜;對別人的小缺點卻是明察秋毫,嫉惡如仇。而且還常常把別人的缺點與自己的優點來加以對比,于是更加覺得別人的不好,自己的心也就越來越高慢?!肝衣呱?,不留法水」,高慢的人是得不到真實的利益的。 所以,一個人要懂得謙虛。懂得謙虛才會有福,才會有智慧。印光大師說,一個念佛行人要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菩薩,唯有自己一人是凡夫。我們要經常升起這樣的恭敬心。 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慢,是與生俱來的,凡夫眾生都有。當這個慢心生起的時候,我們要立刻覺知,馬上對治。對治的方法就是讓自己謙卑?!吨芤住防锩嬗幸粋€“謙”卦,卦體中上卦為坤(地),下卦為艮(山)。謙卦艮下坤上,為地中有山之象?!傅叵掠猩?,謙之象也?!股奖靖叽?,但處于地下,高大而不顯示出來,也如同當你很有內涵,很有實力,但表現得非常平和一樣,這是謙之象也。謙卦是六爻皆吉。謙卑就是抬高他人,高看他人,而擺低自己,覺得我什么都做得不夠、不好,而在其他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學習之處。與此相反,一個貢高我慢的人常常是把自己微小的優點放得很大,沾沾自喜;對別人的小缺點卻是明察秋毫,嫉惡如仇。而且還常常把別人的缺點與自己的優點來加以對比,于是更加覺得別人的不好,自己的心也就越來越高慢?!肝衣呱?,不留法水」,高慢的人是得不到真實的利益的。所以,一個人要懂得謙虛。懂得謙虛才會有福,才會有智慧。印光大師說,一個念佛行人要把一切眾生看成是菩薩,唯有自己一人是凡夫。我們要經常升起這樣的恭敬心。
問:怎樣才能做到時時快樂,天天快樂?我很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因此特別煩惱,怎么才能排除這些多慮的想法?每到黑夜就有種害怕的心理,怎樣才能排除這種害怕的心理? 大安法師答:我們這兩次都談到無我的問題。你為什么會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呢?說明你還有很強的我執,有我執就會有憂惱。你就為別人的看法而活著,那不是很累嗎?要知道,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外界別人的評價和感官的滿足,而是來自我們內心的覺受。 所以,我們不要追逐外境,一定要向內求,這樣就能做到天天快樂。 這種害怕的心理也是源于我執,如果你能了解諸法的空性,知道人、法皆無我,就知道害怕的人和讓你害怕的事,都畢竟空、無所有,那還有什么好怕的呢?再通過念「南無阿彌陀佛」,有彌陀護佑,佛光注照,就能時時快樂,遠離恐懼。 問:怎樣才能做到時時快樂,天天快樂?我很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因此特別煩惱,怎么才能排除這些多慮的想法?每到黑夜就有種害怕的心理,怎樣才能排除這種害怕的心理?大安法師答:我們這兩次都談到無我的問題。你為什么會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呢?說明你還有很強的我執,有我執就會有憂惱。你就為別人的看法而活著,那不是很累嗎?要知道,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外界別人的評價和感官的滿足,而是來自我們內心的覺受。所以,我們不要追逐外境,一定要向內求,這樣就能做到天天快樂。這種害怕的心理也是源于我執,如果你能了解諸法的空性,知道人、法皆無我,就知道害怕的人和讓你害怕的事,都畢竟空、無所有,那還有什么好怕的呢?再通過念「南無阿彌陀佛」,有彌陀護佑,佛光注照,就能時時快樂,遠離恐懼。
問:有人說:“《無量壽經》談一念凈心即得往生,所以我已經往生了,就不需要一天一萬聲佛號。你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就說明你是信心不足?!闭垎栠@種觀點對嗎? 大安法師答:這種觀念原來也有人跟我說過。學佛法一定要理事雙備,不能執理廢事,當然也不能執事迷理?!稛o量壽經》是把凈土法門圓頓的這一面表述為一念凈心即得往生,只要我們具備一念清凈的信心,就能直通彌陀的慈悲愿海,愿海光明就把我們緊緊地攝持住。這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一念凈心不是那么容易承擔的?!督饎偨洝氛劦?,這個清凈信心則生實相,清凈的信心就是實相的心。我們有實相的心嗎?如果沒有實相的心,怎么說有一念清凈的信心呢?所以對自己要看得很清楚。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是具有“疑”這一根本煩惱的,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凡夫眾生,要接納凈土這樣大不可思議的、佛的果地上的妙法,我們只能說有一定的信心,或者多信少疑。具有百分之百的圓滿的信心,而且一下子就具有了,能達到這種程度的,可以說是難得其人,極少極少。 我們只是具有一定的信心,信心里面是夾雜著懷疑的。 在《觀經》中談到上品中生和上品下生往生者,他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有懷疑,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凈土,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會來接我。上品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品和下品。由此可見,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絕大多數都是夾雜著懷疑的,所以我們在事相上一定要勤修三福,一定要執持名號。用執持名號來斷除疑根,而且還要具足一定的數量?!拔乙呀浲?,如果再念佛就說明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足,是沒有必要的?!边@完全就是邪知邪見了,大家不要去聽從。所以我們一天要念一萬聲,最好三萬聲五萬聲,凈土宗祖師都是這么開導的。我們不要去聽這些談玄說妙的東西,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實際上他是不具備一念凈心往生這樣的資格的,然后甚至連持戒都不要了,吃點肉喝點酒也沒關系了,有的人原來受的五戒還退戒了。這些大家要認真分辨。 問:有人說:“《無量壽經》談一念凈心即得往生,所以我已經往生了,就不需要一天一萬聲佛號。你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就說明你是信心不足?!闭垎栠@種觀點對嗎?大安法師答:這種觀念原來也有人跟我說過。學佛法一定要理事雙備,不能執理廢事,當然也不能執事迷理?!稛o量壽經》是把凈土法門圓頓的這一面表述為一念凈心即得往生,只要我們具備一念清凈的信心,就能直通彌陀的慈悲愿海,愿海光明就把我們緊緊地攝持住。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念凈心不是那么容易承擔的?!督饎偨洝氛劦?,這個清凈信心則生實相,清凈的信心就是實相的心。我們有實相的心嗎?如果沒有實相的心,怎么說有一念清凈的信心呢?所以對自己要看得很清楚。我們多生多劫以來是具有“疑”這一根本煩惱的,對于像我們這樣的凡夫眾生,要接納凈土這樣大不可思議的、佛的果地上的妙法,我們只能說有一定的信心,或者多信少疑。具有百分之百的圓滿的信心,而且一下子就具有了,能達到這種程度的,可以說是難得其人,極少極少。我們只是具有一定的信心,信心里面是夾雜著懷疑的。在《觀經》中談到上品中生和上品下生往生者,他在臨終的時候都會有懷疑,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凈土,懷疑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會來接我。上品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品和下品。由此可見,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絕大多數都是夾雜著懷疑的,所以我們在事相上一定要勤修三福,一定要執持名號。用執持名號來斷除疑根,而且還要具足一定的數量?!拔乙呀浲?,如果再念佛就說明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足,是沒有必要的?!边@完全就是邪知邪見了,大家不要去聽從。所以我們一天要念一萬聲,最好三萬聲五萬聲,凈土宗祖師都是這么開導的。我們不要去聽這些談玄說妙的東西,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實際上他是不具備一念凈心往生這樣的資格的,然后甚至連持戒都不要了,吃點肉喝點酒也沒關系了,有的人原來受的五戒還退戒了。這些大家要認真分辨。
萬年歷網舉報投訴方式: (接受色情、低俗、侵權、虐待等違法和不良信息的投訴)
閩ICP備2021002823號-2
All Rights Reserved